第71章 風雨鍾山(1)(2 / 3)

這跟以商業為主的國家不同。以商業為主的國家,就得發展市場。內部市場不夠大,就得拓展海外市場,就得去別人國家裏做生意。而中國不需要。況且中國那麼大,人口眾多,就算要有些商業活動,內部市場也足夠大了。

像中國這種以農業為主體的國家,需要的是社會安定。種子種下了地,一年才能有一次收成,如果發生戰亂或者其他什麼變故,種的莊稼就收不上來了;隻有安定,才能保障農業生產。

朱元璋這個農民出身的皇帝,對這些事情再清楚不過了,所以他要開列不征之國,與周圍的鄰國友好往來,誰也別打誰,以確保國家的安定,自己關起門來種地。雖然曆史上的中國,是個強大的國家,可是從朱元璋的這些外交思想可以看出,中國人沒有侵略別人的想法。雖然那時候中國人有點驕傲,自稱中華,把別人看作夷狄,看不起人家,可是看不起歸看不起,卻從來沒想過要去欺負誰。

那時候中國的外交政策是朝貢外交,就是讓各國到中國來朝貢,以顯示中國這個中央大國的地位。可是中國的朝貢政策是“厚往薄來”,人家來朝貢帶點當地特產,朱元璋就高興了,賞賜回贈給人家大量的好東西。也就是說,那些被叫作朝貢的外國人帶來的東西少,帶回去的東西多,這種便宜事,誰不願意幹呢?所以周邊國家的人都願意來朝貢,因為來朝貢他不虧隻賺。因此那些外國使臣一來就是一大批人,有時候連國王也來,還夾雜著不少商人,都是到中國來發財的。

這些周邊國家,大都比較友好,隻有一個日本,不那麼友好。

洪武初年,日本海寇就騷擾山東,被打跑了。朱元璋派官員去詔諭,可是日本不奉詔。後來日本派了僧人來到明朝,奉表稱臣,進貢了地方特產,於是朱元璋派了僧人前往日本,還賜給日本《大統曆》(就是曆法)和絲綢等。這本來也是友好行為,可是出使的僧人卻被日本扣留了兩年才放回來。

後來胡惟庸案發,其中一個罪名就是交通日本。這雖然是朱元璋給胡惟庸硬加的罪名,可是當時也確實有些日本使臣來中國跟朝廷大臣私下來往。寧波衛的指揮林賢,被罷官後就僑居日本,跟日本官方往來。而來朝貢的日本人,也經常違禁私帶兵器。後來胡惟庸案發,林賢牽扯到案中被殺,朱元璋也決心不再跟日本國來往。

可是當時一個名叫滕祐壽的日本王子,來到中國,進入太學讀書。朱元璋對這個日本留學生非常關照,讓他畢業後留在南京,授予觀察使的官職。觀察使是管理官員行為的官吏,隻有明太祖朱元璋的時候設了十名,以後就不再設了。這位日本留學生居然得到這樣重要的職位,說明朱元璋並不是對所有的日本人有成見。後來朱元璋列十五個不征之國,還是把日本列了進去,作為友好鄰邦。

不過這裏我們還要多說兩句,明朝的時候,日本跟中國關係一直不那麼好,主要原因是日本總想侵擾中國。

從朱元璋時代起,倭寇侵擾沿海的事情就不斷發生,雖然都不成氣候,而且屢次被沿海明軍擊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在遼東望海堝一戰,全殲倭寇,倭寇之患就基本平息了。可是到了後來的嘉靖時期,倭寇又跟沿海走私商人們勾結在一起,製造東南沿海的動亂。這場倭亂最終被戚繼光、俞大猷等愛國將領消滅。幾十年後的萬曆朝,倭寇再次侵略朝鮮,明朝應朝鮮國要求,出兵援朝抗倭,前後八年時間,最終擊潰了侵朝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