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那麼多元勳宿將,跟著朱元璋出生入死,一起打天下,是何等的熱鬧!等到坐天下的時候,卻不能相與始終。朱元璋到了晚年,千軍萬馬之中,竟然找不到一位當年的夥伴;偌大的皇宮中,也隻剩下年近七旬的自己,和一個未成年的皇太孫,一老一少,形影相吊,說起來也夠淒涼的。
上一講我們說到朱元璋把治國當成治家,一心一意為子孫後代立規矩,也就是國法家規。他著力宣傳孝義,處心積慮去樹立一些導向性的榜樣,想讓官吏百姓都知道遵守國家法度,並加強道德約束力。可是等到他把這一切都安排得差不多的時候,卻突然發現還有一些大事沒有安排好。究竟是些什麼大事呢?
大家想想,如果一戶人家,要想生活安定,除了處理好家庭事務之外,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關係——鄰裏關係。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也一樣,他除了要處理好家裏的事情,還要處理好跟鄰國的關係。治家與保家可是同等重要的兩件大事。
一、萬代基業
朱元璋當時以泱泱大國自居,把周邊的國家都看作“諸夷”,這也是中國古代“華夷之別”思想的反映——隻有中國稱為華夏,周邊各國都是“四夷”。可是在對待周邊各國的態度上,朱元璋還是主張互不侵犯、保境安民的。所以他對子孫們說: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朱元璋《皇明祖訓·祖訓首章》)
他這裏說的“胡戎”指的是蒙古的北元勢力。那時候雖然元朝已經被朱元璋推翻了,可是北元的勢力還不小,經常與明朝發生戰爭,所以朱元璋說一定要小心防備胡戎。其他的那些鄰國,都離明朝很遠,你得到人家土地,也不足以供給使用;你得到人家的老百姓,也不能供你驅使。如果這些國家來跟中國打仗,擾亂中國邊境,對他們不是什麼好事,因為他們又打不過中國,戰爭的結果還要花錢,死人,當然不是什麼好事情。可是如果人家不來侵犯,大明朝卻要去打人家,那也不是什麼好事。當初元朝對日本、安南等國用兵,勞民傷財,並且以失敗告終,朱元璋是知道這些曆史教訓的。可是怎麼才能讓他的後代子孫們牢記教訓,不再犯這樣的錯誤呢?
朱元璋為此專門寫下這樣一個祖訓,就是怕以後子孫們仗著中國富強,去侵略人家,給國家帶來不好的後果。
我們前麵講過,洪武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87年,朱元璋命大將軍馮勝、傅友德和藍玉北征納哈初,攻下了遼東地區,最終完成了全國統一。
全國統一後,周邊的鄰國都是哪些國家也就清楚了。其中聯係比較多的,跟中國接壤的國家有朝鮮、安南、占城(就是今天的越南)、暹羅、真臘;隔海相望、一衣帶水的有日本、大琉球、小琉球、蘇門答剌、爪哇、湓亨、三佛齊、白花、西洋、渤泥各國。算起來一共十五國。朱元璋就把這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征之國,就是讓他的子孫牢記,不要去打仗的國家。這又是朱元璋的一個創舉。這是朱元璋時代的外交主導思想,其實也是他治國思想的一部分。
大家知道,曆史上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大國的特點,就是把自己的家園管好,這樣才能發展農業生產,才能靠著農業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