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濂聽了朱元璋的問話,連想都沒想,當時就回答了一句話:“謹守祖訓,不聽婦言。”一個是守祖訓,一個是不聽媳婦的話,這正中朱元璋下懷。於是他就自己寫了一本祖訓,要求子孫後代遵守。他也常說婦女不要管外麵的事,即使像馬皇後這樣的身份,也隻要管理好宮廷內部的事情就行了。
朱元璋不光在接見鄭濂時對他讚賞有加,而且在鄭濂臨走時還賞賜一些水果以示關懷。鄭濂把皇上賞賜的這些水果帶回家去,分給大家吃。家裏人多,水果少,他就把這些水果切成小塊,一人嚐上一點兒,讓大家都能受到皇帝恩澤。朱元璋聽說後,更是嘉歎不已,覺得這個鄭濂實在是個合格的家長,想必當官也不會太差,就想給鄭濂個官做,沒想到鄭濂以年老推辭了。
大家知道,朱元璋的時代,那些富室大族大多與朝廷新貴有來往,他們也都是朱元璋打擊的目標。鄭氏這麼大的家族,當然也不應例外。胡惟庸案發的時候,就有人告發鄭家跟胡惟庸往來。官府派人去抓鄭家的人時,鄭氏在家的兄弟六人都爭著去頂罪。當時鄭濂在京未歸,見到一個弟弟頂罪來到京師,就對弟弟說,我是家中主事的人,我應該認罪。弟弟卻說,兄年長,應該由弟弟去頂。兄弟爭著入獄,這種情況實在是並不多見。朱元璋為此召見了他們兄弟二人,歎道:“有人如此,肯從人為逆耶?”不僅沒有判鄭氏兄弟的罪,還任命鄭濂弟弟為左參議。一個連秀才都不是的人,一下子就成了副省級的官員。這也真應了《論語》裏麵的那句話:“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好犯上作亂的是很少的!朱元璋宣揚孝悌,表彰鄭氏的真正目的也正在此。
洪武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386年,鄭濂再次因為別人的案件牽連被捕入獄。史書中稱之為“坐事”。這一次又是他的一個弟弟代他入獄,並且代他而死。
鄭家就是靠了這樣的家風,代代相傳,和睦相處,一直沒有分家。待到鄭濂去世後,傳給他的一個弟弟主持家政。當時因為皇太孫朱允炆身邊缺少能夠輔佐他而且又有修養的官員,朱元璋就讓廷臣舉薦孝悌有學行的人,結果大臣們舉薦的還是浦江鄭氏。
由於這次舉薦,鄭家的子弟被選任官職的人數不少,有的留在皇太孫身邊任職,還有的從一個白丁老百姓,一下子就升任為禮部尚書。鄭氏義門也就成為真正的官宦人家。
史書記載,鄭氏家的大廳上,擺列著十個大櫃子,其中五個櫃子放的是經史書籍,還有五個櫃子放的是兵器,用來保護家院。這也說明鄭氏其實與當時的富室大族應該是一樣的背景,可是史書中也說:“時富室多以罪傾宗,而鄭氏數千指獨完。”
(《明史·孝義傳》)
意思是說,當時那麼多富室大族都被朱元璋找了借口定罪,造成傾宗破家,可是鄭氏數以千計的族人,卻基本全部保全下來。雖然鄭家也曾兩次牽連到當時的政治案件中,卻基本上都得以幸免。這裏麵的原因隻有一個,就是鄭氏孝義之家的名聲幫了大忙。
到朱元璋晚年,功臣清除殆盡,富室大族也所剩無幾,鄭氏也就不再僅限於一個糧長的位置,先後有人出任尚書、禦史、翰林等官職,“他得官者複數人,鄭氏愈顯。”
(《明史·孝義傳》)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朱允炆繼續表彰鄭氏,親手為鄭氏寫了“孝義家”三個大字的匾額。朱棣奪位以後,有人告發說建文帝藏在鄭家,於是派人去搜查,看到大廳裏麵的十個大櫃子,一一打開來看,一直開了五個大櫃子,見裏麵放的全都是經史子集之類書籍,剩下的五個櫃子想必也是如此,就沒有再查下去。其實那五個大櫃子裏麵放的都是鄭氏護家的兵器。如果當時打開那五個櫃子,看到這麼多兵器,那可就麻煩大了。有人說這是因為鄭氏是孝義之家,有老天爺保佑,才幸免於災禍。因為孝義正是朱元璋要宣傳的道德規範,鄭氏也就因此成為朱元璋宣傳孝義的典型。
孝義是修身之本,也是治家之道。能夠修身、治家,然後才能夠治國平天下。朱元璋就是這樣的一個家長,他用各種辦法,身體力行,把這個家治理好,好讓這個家能幾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長盛不衰。朱元璋為自己修造的陵墓不是也叫孝陵嗎?可見孝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麼重要了。
鄭氏從元朝的時候起,就開始編修了一部《家範》,就是家規,一共一百六十八則,刊刻成書。鄭氏子弟,都必須認真讀這部《家範》。
朱元璋沒有寫《家範》,但是他把對後世子孫的要求都寫到了他的《皇明祖訓》中,讓後世子孫誰也不許改變他定下來的成法。
可是朱元璋寫著寫著,突然發現不對勁了。你想,一個老農,把自己偌大一個家業置辦起來,還把自己的家業引上了正軌,現在要交給子孫,忽然發現還有一些大事沒有處理好,這怎麼能行呢?
朱元璋到這時候還會有什麼大事沒有處理好,還有什麼放心不下呢?我們下一講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