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士龍《國朝典故·北平錄》)
朱元璋這樣勤於政務,不敢有一絲一毫放鬆,就是因為他明白一個道理,天下是艱難得來的,也必須艱難維係。
正因為如此,朱元璋辛勤治國,也還會經常感到害怕。他怕什麼呢?他就是怕自己哪天太累了,支撐不下去了,會不得不懈怠。
朱元璋如此辛勞治國,過度緊張疲勞,到五十歲以後,體力便支持不住了。據學者考查,他患了心髒病,心跳過速。宋濂勸他清心寡欲,可是他做不到。所以有時候會做怪夢,有時候愛發脾氣。
到了晚年,朱元璋身體更不好,他也更擔心自己支持不了。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94年,這一年正月,剛過完年,朱元璋退朝後,就對身邊的翰林學士劉三吾說:“朕曆年久而益懼者,恐為治之心有懈也。懈心一生,百事皆廢,生民休戚係焉。故日慎一日,惟恐弗及。如是而治,效猶未臻。甚矣,為治之難也!”
(朱元璋《明太祖寶訓·論治道》)
這一年朱元璋已經六十七歲了。
朱元璋這個皇帝當得實在是太過辛苦了。也多虧他是農民出身,對管理國家就像一個辛勤的老農,不斷耕耘,不然的話,恐怕真的很難做到他這樣勤於政事。
朱元璋最享受的時候,就是他去鍾山孝陵,那時候馬皇後已經去世並且葬入這座陵墓中。朱元璋從孝陵回來,沒有乘車馬,一個人獨自從田間漫步走過,看著田地間耕作的農民,既感親切,又能引起他對兒時生活的回憶。
再有就是他回到鳳陽去給父母掃墓。每次回去,他都要見一見家鄉的父老,請家鄉父老們吃一頓飯,這也是他最開心的時候。
濠吾故鄉,父母墳墓所在,豈得忘之?諸父老宴飲極歡。
(朱元璋《明太祖寶訓·恩澤》)
跟家鄉父老飲酒聊天,歡醉而去,這算得上是朱元璋最奢侈的休閑時光了。
自昔有國家者,未有不以勤而興,以逸而廢。勤與逸,理亂盛衰所係也。人君當常存惕厲,不可少怠,以圖其終。
(朱元璋《明太祖寶訓·警戒》)
學者們把朱元璋的這種思想總結為“慎始圖終”,也就是做事要有頭有尾,“太祖踏入晚年,慎始圖終的思想和完成事業的渴求愈來愈強。”
(朱鴻林《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
朱元璋的這種渴求越強烈,他也就越感到力不從心,這大概也是所有理想主義的政治家無法解決的必然規律。盡管如此,朱元璋還是依舊不分白天黑夜地處理那些永遠也處理不完的文件,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接見各級官員,還有不屬於國家正式官員的糧長、裏長和鄉裏“老人”。每天上朝,用開大會的形式處理國家大事,還要防範那些他心目中的叛逆者,並且用政治手段屢興大獄,除掉不可信任的功臣,除掉那些禍害百姓的貪官汙吏。
我實在是佩服朱元璋的精力和精神,他就在這樣日理萬機的情況下,居然還能夠有精力親自去審理一些本來可以不由他親自過問的小事件。他會像個縣太爺一樣,升堂親自審問一些民間的案子。朱元璋的這種做法,也引出一些關於他親自審問案子的有趣的傳說故事。
朱元璋是怎麼審問這些民間案件的呢?他為什麼要親自審問這些民間的案件呢?這裏麵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我們下一講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