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皇明祖訓(2)(2 / 3)

“‘節儉’二字,非徒治天下者當守,治家者亦宜守之。爾等歲祿有限,而日用無窮,一或過度,何從辦集?侵牟剝削,皆原於此。”

(朱元璋《明太祖寶訓·戒奢侈》)

你整天想著享受,可是你沒有那麼多錢,歲祿有限卻欲望無窮,那怎麼辦呢?結果就必定走向貪汙盤剝。

這就是朱元璋這位布衣皇帝治國治家的思想,他把這種以節儉為核心的治國治家原則貫徹到了一生的活動之中。也正因為這種節儉思想,明朝的公職人員工資都很低。最高一級的正一品的大員,年薪不過1044石,最低一級的從九品官員,年薪隻有60石。就拿當時最普通的正七品芝麻官縣太爺來說吧,年薪90石,給本色糧食54石,折色的其他東西36石,朱元璋時代不許用銀子,折合成明朝後來的銀兩,也不過年薪45兩,實在是不多。

朱元璋一心想讓官員們節儉治國治家,可人的欲望實在很難限製,朱元璋之後的明朝無官不貪的局麵,是他始料不及的。

三、事必躬親

朱元璋在南京當皇帝登極的那天,在奉天殿大宴群臣,對群臣說:“朕本布衣,以有天下,實由天命。當群雄初起,所在剽掠,生民惶惶,不保朝夕。朕見其所為非道,心常不然。既而與諸將渡江,駐兵太平。深思愛民安天下之道。自是十有餘年,收攬英雄,征伐四克,賴諸將輔佐之功,尊居天位。念天下之廣生民之眾,萬幾方殷,朕中夜寢不安枕,憂懸於心。”

這時候劉基出來說:“往者四方未定,勞煩聖慮。今四海一家,宜少紓其憂。”

朱元璋說:“堯舜聖人,處無為之世,尚且憂之。矧德匪唐虞,治非雍熙,天下之民,方脫創殘,其得無憂乎?夫處天下者,當以天下為憂,處一國者,當以一國為憂,處一家者,當以一家為憂。且以一身與天下國家言之,身小也。所行不謹,或至顛蹶,所養不謹,或生疢疾,況天下國家之重,豈可頃刻而忘警畏耶?”

(朱元璋《明太祖寶訓·論治道》)

朱元璋這番話的大意,就是要居安思危,要有憂患意識。所以每當想到天下百姓生活,朱元璋就夜不能寐。正是有了這種責任感,他也就備感身上擔子的沉重。劉基勸他說天下太平了,陛下可以稍事休息了。他卻說不能休息,要幹的事情還多著呢。不僅要幹的事情很多,而且要事必躬親,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親自去處理。

史學界前輩我們的老師吳晗先生用了這樣一段話形容朱元璋:

“全國大大小小的政務,都要親自處理。交給別人辦,當然可以切省精力、時間,但是第一他不放心,不隻怕別人不如他的盡心,也怕別人徇私舞弊;第二更重要的,這樣做就慢慢會大權旁落,而他這個人不隻是大權獨攬,連小權也要獨攬的。以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辦公,批閱公文,一直到深夜,沒有休息,沒有假期,也從不講究調劑精神的文化娛樂。”

(吳晗《朱元璋傳》第八章《家庭生活》)

吳晗先生是把朱元璋當成一個獨裁者來寫的,所以說他這樣事必躬親就是不放心別人。當然會有這方麵的原因,因為皇帝實際上都是最大的獨裁者。可是也不是所有的獨裁者都能這樣勤於政務吧?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的時候,朱元璋在酒席間對功臣們說了這樣一句話:“今天下已定,朕日理萬機,不敢斯須自逸。誠思天下大業以艱難得之,必當以艱難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