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皇明祖訓(2)(1 / 3)

朱元璋也不讓在宮裏空地上建亭館台榭,而是種上蔬菜,到時候收獲了大家能吃。他可真是個農民出身的皇帝。

朱元璋時代,要求各級官方機構都必須節儉,不許浪費。後來他的子孫們不能堅持這種節儉精神,浪費越來越嚴重。多年以後,有一個老太監出差到南方去,看了造紙的過程,回來再看宮裏的人不愛惜紙張,用最好的紙糊牆,就心疼得落下淚來。他說,當年太祖時代,對紙張十分愛惜,公文紙用過後,還要送到國子監,讓學生們用背麵做稿紙,用過後還要送到相關部門,當包裝紙用。這當然跟明朝初年國家經濟正處於恢複時期有一定關係,但是朱元璋提倡節儉,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朱元璋提倡節儉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教育後代。他擔心後代子孫不知道節儉,最終會導致亡國。因為你要奢侈,就必定要從老百姓那裏索取更多。他借鑒曆史上的教訓說:“獨不見茅茨卑宮,堯禹以崇聖德;阿房西苑,秦隋以失人心。諸子方及冠年,去朕左右,豈可使靡麗蕩其心?”

(朱元璋《明太祖寶訓·節儉》)

朱元璋是堅信驕奢可以亡國的,他說:

“自古王者之興,未有不由於勤儉;其敗亡,未有不由於奢侈,前代得失,可為明鑒。後世昏庸之主,縱欲敗度,不知警戒,卒瀕於危亡,此深可慨歎。大抵處心清靜,則無欲,無欲則無奢縱之患。欲心一生,則驕奢淫佚,無所不至,不旋踵而敗亡隨之矣。朕每思念至此,未嚐不惕然於心,故必身先節儉,以訓於下。”

(《明太祖寶訓·節儉》)

朱元璋是親眼看到元朝皇帝群臣在那種驕奢淫逸中亡了國的,所以他不能不怵然警惕。他得天下不易,所以決不能讓兒孫們也在驕奢淫逸中把他辛辛苦苦得來的天下丟掉。

為了讓兒孫們知道節儉,朱元璋還真的想了不少教育他們的辦法。比如吃飯,朱元璋要求宮中每餐必有粗糧時蔬。

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一頓飯就要有幾十乃至上百種菜品點心,這些都是宮中禦膳製度。可是朱元璋要求禦膳盡量簡單。馬皇後在世的時候,還經常親自下廚房給朱元璋燒菜做飯,他也習慣吃馬皇後做的飯。就算吃禦膳,朱元璋也要求桌上必須有一些粗糧和時蔬,一個是他愛吃,另一個是他要讓子孫不忘農民的艱難。

有一個相聲說朱元璋在戰爭年代沒飯吃,差點兒餓死,被兩個要飯的給救了。要飯的哪有什麼好吃的呀,給朱元璋吃的就是剩飯剩菜大雜燴,其中有些飯菜還是餿了的,可是朱元璋吃得挺香,還救了命。當了皇帝以後,他還常想起那頓救命的飯來。當時聽要飯的隨口編的菜名叫什麼“珍珠翡翠白玉湯”,後來終於找到了那兩個要飯的,給他又做了一次“珍珠翡翠白玉湯”,還賜給群臣們喝,結果除了朱元璋自己沒人能喝下去。

這當然是後人編的故事,不是真事。可是據明朝人記載,朱元璋在打仗的時候,就算有馬皇後細心照顧,也經常吃不上飯。有一次餓得不行了,正好看到一棵柿子樹,靠著吃樹上的柿子才活下來。後來他當了皇帝,這棵柿子樹也得到了封號。這件事雖然真假難辨,不過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確實吃過不少苦,也沒少挨餓,要不然馬皇後也不會專門給他準備口糧了。朱元璋曾經說過:“吾昔在軍中,嚐乏糧,空腹出戰,歸得一食,雖甚粗糲,食之甚甘。今尊居民上,飲食豐美,心未嚐忘之。”

(朱元璋《明太祖寶訓·寬賦》)

隻有餓著肚子打過仗的人,才知道吃東西多香。

大家也許會說,朱元璋那時候國家還比較窮,生活不富裕,所以要提倡節儉,是節儉治國。其實朱元璋提倡節儉,不隻是治國,也是治家。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