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親眼看到元朝皇帝群臣在那種驕奢淫逸中亡了國的,所以他不能不怵然警惕。他得天下不易,所以決不能讓兒孫們也在驕奢淫逸中把他辛辛苦苦得來的天下丟掉。
上一講我們說到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宮中生活。他們這一對開國皇帝和皇後,可算得上是一對患難夫妻,曆盡千辛萬苦,打下了天下。可是他們還是改不了過去那種生活習慣,這也是創業的一代人一個共同特點。
朱元璋和馬皇後都是平民百姓家庭出身,馬皇後連娘家的親人也沒有去找,就這樣跟朱元璋一起生活了三十年,直到去世。
既然朱元璋和馬皇後這對平民帝後都沒有什麼顯赫的家世,他們也就不再去找自己祖宗的光輝了。馬皇後去世前幾年,朱元璋寫了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裏麵講到了自己的家世。他毫不隱諱,如實說明自己是個平民百姓出身。據說為此還起過一個波瀾。
一、皇陵碑銘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其實也還是有點虛榮心的,他打心眼兒裏覺得自己這個朱姓雖然祖父兩代都是窮人,可是祖上未必就沒有什麼聲名顯赫的人物。等到跟儒臣們一起商量修家譜的時候,就想把同是江淮的朱熹,認作祖先。
皇帝的家譜有一個專用的名稱,叫“玉牒”,這個“玉牒”裏麵要是寫上皇帝祖上是哪位名人,就仿佛鍍了金,作為名人之後的皇帝當然遠比平民百姓出身的皇帝榮耀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五百年前一家人”,意思是說,如果同姓,追溯到五百年前就應該是一家人。修家譜的時候要認祖宗,有時候世事變遷,誰也說不清楚祖先來源,就找一個名人作為始祖,這也是中國人修家譜的一個傳統做法。
碰巧朱元璋要攀朱文正公朱熹為祖先的時候,有一個姓朱的典史來朝見。這個典史正好是徽州人,跟朱熹是正宗同鄉。朱元璋就問他:你是朱文正公的後人嗎?典史是縣裏麵管治安的小官,聽到皇上這麼問,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也不敢胡說,自己家雖然是徽州人,可是沒聽說跟朱熹有什麼親戚關係,隻好如實說不是。朱元璋一聽,心裏頭可就糾結了。你看人家一個小小的典史,又是徽州人,尚且不肯亂認祖宗,我如今貴為天子,卻亂認祖宗,而且從來也沒聽說過家裏跟徽州朱姓有什麼關係,亂認倒也罷了,如果讓人家考證出來自己這個朱姓跟朱熹那個朱姓根本沒關係,那就是在亂攀名人為祖宗,可就丟人丟大發了。
吳晗先生當年寫《朱元璋傳》專門寫到這件事:朱元璋“隻好打消了這念頭,不做名儒後代,卻向他的同鄉皇帝漢高祖去看齊,索性強調自己是沒有根基的,不是靠先人基業起家的,在口頭上,文字上,一開口,一動筆,總要插進‘朕本淮右布衣’,或者‘江左布衣’,以及‘匹夫’,‘起自田畝’,‘出身寒微’一類的話”(吳晗《朱元璋傳》第七章)。
既然決心不再攀高親,朱元璋就揮筆寫下了一篇真實記述自己家世的著名文章,這就是朱元璋為他父母的陵墓寫下的碑文——《大明皇陵之碑》。
朱元璋在這篇碑文中說:
“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陰侯吳良督工新造皇堂。予時秉鑒窺形,但見蒼顏皓首,忽思往日之艱辛。況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特述艱難,明昌運,俾世代見之。”
(《紀錄彙編·禦製皇陵碑》)
朱元璋在重修父母陵墓的時候,睹物思人,想起當初家裏生活的窮困和打天下的艱難,感到有許多話想要說,於是他不再讓儒臣們去寫那些粉飾之文,親自動手寫了這篇《禦製皇陵碑》,讓後世子孫永遠記住自己的創業艱難,珍惜來之不易的天下。其實皇陵原來就有碑文,是建國之初朱元璋讓元朝的遺臣危素寫的。可是這時候,他覺得危素並沒有把自己對父母的感情和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所以他決定親手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