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來發生的情況看,這位葉老師,簡直就是一位高明的預言家。他說的這番話,後來都應驗了。
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當皇帝,封藩在北平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打著“靖難”旗號起兵奪位,最終當上了皇帝,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永樂皇帝。
葉伯巨在這裏講的是藩王權勢太大,將來會威脅皇位繼承人。可是他其中也提到了一句關於都城宮室之製,就是藩王們封國的等級,幾乎可以跟皇帝相媲美,這種情況在曆史上就叫僭越逾製。你超越了本來應該享受的等級,就威脅到了你的上級。這在等級社會裏麵可是一件大事。
明朝初年發生的這種情況,一方麵當然跟朱元璋利用兒子們取代功臣有關,另一方麵也因為朱元璋那時候還不大懂得這種皇室等級傳統。葉伯巨那番話雖然說得不錯,可講的是藩王對皇位的威脅,朱元璋當然不愛聽了。都是他老朱家的子孫,哪個都是親人,你這麼一說,不都成了敵人了嗎?所以他說葉伯巨“離間骨肉”。
當時有另外一個人,也向朱元璋說到這個問題,可是他不說什麼“八王之亂”、“七國之亂”,他隻從嫡庶之別的角度講這番話,朱元璋就聽進去了。這個人也是浙東人,瑞安人卓敬。卓敬對朱元璋說:
“京師,天下視效。陛下於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飾與太子埒,嫡庶相亂,尊卑無序,何以令天下?”
(《明史·卓敬傳》)
朱元璋聽了以後說道:“爾言是,朕慮未及此。”
這時候朱元璋已經有十幾個兒子了。這些兒子都還沒有成年前往藩國,全都生活在皇宮裏麵,又沒有什麼等級區別,將來他們習慣了這種沒大沒小的關係,又都掌握著軍隊,出現葉伯巨說的那種情況也就毫不奇怪了。
因此就要像卓敬說的那樣,早辨嫡庶。所謂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兒子,庶子就是妾生的兒子。這本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可是到了朱元璋這裏就有那麼一點兒問題了。我們前麵說過了,馬皇後沒有生過兒子,也就是說朱元璋的兒子當中,沒有哪一個是真正的“嫡出”。
明朝人就很關心並且考證過這件事,考證出來的結果就是李淑妃生了太子朱標和秦王、晉王,次妃某氏生了楚王、魯王、代王、郢王、齊王、穀王、唐王、伊王、潭王,又次妃某氏生相王、肅王、韓王、沈王,又次妃某氏生遼王,又次皇美人某氏生寧王、安王。這些生了兒子的皇貴妃、皇美人的木主,就是牌位,都放在朱元璋孝陵享殿東列。享殿西列隻有一個人的木主牌位,那就是明成祖的生母碽氏。
明朝負責看守明孝陵,就是朱元璋陵墓的太監,應該對皇家的這些事情還是有所知曉的,他也說馬皇後沒有生育過孩子。這樣看來,朱元璋的兒子們可就沒有一個是馬皇後“嫡出”的了,全部都是“庶出”。
可是這裏麵碰巧從太子朱標開始,直到周王朱,幾個年長的兒子出生後都被馬皇後撫養,所以他們都自稱是馬皇後“嫡子”。於是從楚王開始才算是“庶出”。
後來又有人考證出前麵說的那些“某妃”都是誰:楚王生母是胡妃,齊王和潭王生母是達妃,趙王生母是某妃,魯王生母是郭寧妃,蜀王、代王、穀王生母都是郭惠妃,湘王生母胡順妃,肅王生母邱妃,遼王生母韓妃,慶王生母餘妃,寧王生母楊妃,岷王、韓王生母周妃,沈王生母趙妃,安王生母某妃,唐王生母李賢妃,郢王生母劉惠妃,伊王生母葛麗妃。
對於這事情雖然說法不盡一致,但是大都同意馬皇後無子的說法。反正明朝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標既然是長子,又號稱是馬皇後嫡出,於是他就被立為太子。其餘的兒子們都被封為親王,因為他們要分封各地鎮守,屏藩皇室,所以叫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