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宮閫秘事(2)(1 / 3)

朱元璋當了皇帝,郭家女兒就被封為寧妃。寧妃的父親也被累贈為營國公,兩個哥哥也都因功封侯。這位郭寧妃很是能幹,馬皇後死後,起初是由李淑妃總管後宮事務,等到李淑妃死後,就由她主持後宮事務了。郭寧妃的父親是不是會相麵,我們不知道,但是後來郭寧妃被封妃治理後宮,倒是確有其事。

還有一位姓胡的妃子,是濠州人,朱元璋經過她們家的時候,她正好守寡在家。胡氏貌美,朱元璋就想娶她,可是那時候朱元璋還沒成氣候,胡氏的母親不答應,朱元璋隻好悻悻而去。後來朱元璋成了一點氣候,打聽到胡家在淮安避兵亂,就寫信給當地紅巾軍首領,讓他把胡氏母女二人送來,終於把胡氏娶到了手。

這種事情聽著就新鮮有料,自然也容易成為以後人們編造故事的材料。

朱元璋娶了這麼多妃嬪,其中不少都給他生下兒女,可是馬皇後卻從來沒有生育過。朱元璋大兒子朱標生於元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生在太平一個名叫陳迪的人家裏,他的母親就是李淑妃。那時候朱元璋跟馬皇後已經結婚在一起生活三年了。

不隻是太子朱標,朱元璋的二兒子秦王朱樉、三兒子晉王朱也都是李淑妃生的。李淑妃因為生了幾個年長的兒子,在諸妃中地位最高,可是她地位再高,也邁不過馬皇後去。別看馬皇後沒生兒子,後宮的事情,還是她說了算。

馬皇後這個人不僅能幹,幫助朱元璋得天下,而且明大體。後宮妃嬪有朱元璋喜歡的,生下兒女,馬皇後不僅不嫉恨,還都好好關心照顧她們。按照當時的習慣規矩,淑妃和碽妃生下的幾個兒子,都由馬皇後親手撫養,這些孩子也都自認為是馬皇後嫡出。

有一次一個宮女惹朱元璋生氣,朱元璋要責罰她。馬皇後見此情景,也故作發怒的樣子,下令把這個宮女抓到宮正司去定罪處理。當時宮正司是管理後宮處罰宮人的正六品女官機構,後來升為正五品了。朱元璋反倒納悶了,於是馬皇後就說:“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賞。當陛下怒時,恐有畸重。付宮正,則酌其平矣。即陛下論人罪亦詔有司耳。”

(《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後傳》)

馬皇後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你當皇帝平時處罰人,不是都要交給司法機構處理嗎?後宮也一樣,也要交司法機構處理。前朝你管,後宮我管,我也得這樣處理。而且人在生氣的時候,往往會處理不公,還是交給相關機構公平處理為好。

馬皇後這麼做,朱元璋也沒脾氣了。如此,馬皇後在後宮妃嬪宮女當中能沒威信嗎?所以她雖然無兒無女,無一個親人,可是所有人都敬重她,後宮裏麵也沒有一個人能跟她爭高低。

三、嫡庶無別

明朝皇宮裏麵,除去後妃和宮女、太監之外,還有皇帝的未成年兒女。朱元璋兒女最多,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這些兒子當中隻有老大是太子,其餘都封為藩王,女兒都封為公主。

朱元璋喜歡多妻多子孫,最初可能是源於他接受的養兒傳家的傳統思想,後來就演變成讓他的兒子們分鎮各地,取代異姓功臣的目的了。

當時就有人看出朱元璋這種做法有問題。平遙儒學的訓導寧海人葉伯巨應朱元璋“天變”求言詔給朱元璋上了一份奏疏。他在奏疏中大膽進諫,批評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的做法,其中談到這種分封弊端時有這樣一段話:

“都城宮室之製,廣狹大小,亞於天子之都,賜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起其怨,如漢之七國,晉之諸王。否則恃險爭衡,否則擁眾入朝,甚則緣間而起,防之無及也。”

(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削奪諸藩》)

葉伯巨上這份奏疏的時候,正是朱元璋滿懷信心,要逐步用自己兒子取代功臣們的時候,所以,見到這份奏疏,勃然大怒,說葉伯巨離間他們朱家骨肉,要親手射死葉伯巨。後來雖然沒有親手射死葉伯巨,可是葉伯巨也被抓了起來,最終死在了監獄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