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大腳皇後(2)(3 / 3)

(朱元璋《明太祖寶訓·正家道》)

朱元璋修《女戒》一方麵當然是要警示子孫,同時他也要立個規矩,就是不許後妃幹政。後妃地位雖高,但隻是“母儀天下”,就是要做天下女性的楷模和表率。

在明朝那樣的傳統帝製時代,女性也有極嚴格的等級,所謂“母儀天下”,首先得成為官員家婦女,當時叫命婦,我們大家現在經常叫別人的妻子為夫人,其實那時候夫人是不能隨便叫的。按照規定,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才能叫夫人,三品官員的正妻就叫淑人了,四品官員的叫恭人,五品叫宜人,六品叫安人,七品叫孺人。此外,公的正妻叫國夫人,侯的正妻叫侯夫人,伯叫伯夫人。夫人是最高稱呼。後來我們就把夫人當成對別人妻子的尊稱。可是現在有些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夫人,說“我夫人”誰誰,怎麼怎麼樣,嚴格說起來這位先生其實是不懂中國傳統文化的。

元朝因為是蒙古族統治,不像漢族統治者那樣強調這一套禮儀,宮廷管理也比較放鬆,有時候還可以請一些僧人入宮替他們念經、受戒,大臣的命婦也可以比較隨便出入宮廷。到朱元璋當了皇帝,你別看他是個農民出身,可是跟著那些儒臣講理學,也就完全用理學那一套管理後宮:

皇後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事不預焉。

宮嬪以下遇有病,雖醫者不得入宮中,以其證取藥而已。群臣命婦,於慶節朔望朝見中宮而止,無故即不得入宮中。人君亦無有見外命婦之禮。

(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二)

這也就是說,馬皇後的所謂“母儀天下”,就是管理好後宮,也就是幫著朱元璋管家。

像馬皇後這麼能幹的女性,隻能管管後宮的事情,實在是有點屈才了。不過說起來後宮的事情也不算少,把後宮管好了,朱元璋就可以全力處理朝廷大事了。

那後宮都有些什麼事呢?除了管好眾多的妃嬪、宮女、太監外,有些與外麵相關的事也要管。比如每年春天,皇後要率領宮內的妃嬪和官員家的命婦們到北郊去采桑葉,這叫“先蠶”禮。

中國是個農耕國家,農耕的特點就是男耕女織,男的去耕田種地,婦女就要在家裏采桑養蠶,紡絲做衣。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朱元璋在南京南郊建了一個先農壇。這年舊曆二月,他率領文武百官到先農壇去行“耕耤田”禮,同時馬皇後就率領命婦們去北郊行“先蠶”之禮。這也算是給天下老百姓家的農婦做了榜樣。

除去這些例行的活動之外,馬皇後還要帶著後宮妃嬪參加一些臨時性的活動。比如遇到天旱無雨,皇帝親自求雨的時候,她就要帶著妃嬪們到祭壇,親自下廚做飯,做的都是些農家吃的粗糧蔬菜,一連三天,回到宮裏,還要素服齋戒,直到下雨。

大家看看,這個皇後不好當吧?“母儀天下”,就要事事處處給人們做出表率。我們今天看到的史書記載,雖然隻記好事,盡量美化馬皇後,可是就是這些事,要想做到,也不容易。就算她真的像朱元璋要求的那樣,隻去管好宮裏的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皇宮紫禁城裏麵,其實也是一個小社會,馬皇後下麵有未成年的皇子,有妃嬪、宮女、宦官,這些人整天無所事事,閑著就容易生事。整頓好後宮,也就像管理一個機構一樣,而且這個機構還相當龐大呢。

不過憑馬皇後的能力,要管這樣一個後宮,還是綽綽有餘的。這位開國皇後,她從來就不知道後宮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可是她讀書呀。她從史書中看到了曆代皇後管理後宮的好壞得失。這位淮西布衣皇後,不僅把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而且立下了有明一代後宮管理的製度。

當時後宮是什麼樣子?馬皇後又是怎麼管理的?我們下一講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