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申明亭下(1)(1 / 3)

朱元璋讓各個村子都置一麵大鼓。幹什麼用呢?這麵鼓的作用可大了,就好比當年我們改革開放前農村生產隊催人下地幹活敲的鍾。隻要這個鼓一敲響,村子裏的農民就都得下地幹活去,誰要是不去,村長就要管一管了。

上一講我們說到朱元璋建國之初開始實行全國大規模人口普查,編製戶籍製度,並且規定,每十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通過這樣的辦法,完善了國家管理,全國每家每戶的人數、年齡,所有的土地,都清清楚楚,國家征收賦稅、僉派徭役也都有了可靠的依據。所以洪武朝時期,雖然開國未久,還處於經濟恢複發展時期,但是國家的人口、開墾的土地和稅收,都是明朝的高峰。這說明朱元璋的治國之策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可是朱元璋並不因此滿足,這些工作對他來說,隻是治國的初級階段,是基礎。老百姓有田耕,有飯吃,國家有稅收,下一步他就要抓農村建設的深層管理了。

什麼是農村建設的深層管理呢?深層管理,朱元璋也明白,就是對於農村工作要兩手抓: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

一、教民榜文

我們經常說,曆史上的中國是農業大國,隻要給農民土地,他們就能把地種好,農村經濟就能夠發展。這在道理上講是對的,所以朱元璋建國以後要做的頭一件大事,就是給農民土地,讓他們去耕種。

可是我們不要忘了,朱元璋太熟悉農村了,他深知給農民土地隻是完成了第一步,要讓農民在土地上耕種收獲,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好的政策,減免農業稅收,休養生息,是讓農村發展起來的最重要的辦法。

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召見全國府、州、縣三級幹部的時候說:

“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

(朱元璋《明太祖寶訓·任官》)

當然,要想讓老百姓得到這些惠民政策的好處,就必須有執行這些政策的幹部,所以朱元璋要親自接見這些幹部,並且一再教育他們,多為老百姓著想。可是在中國傳統的官僚體製下,能夠真正理解中央政策,為老百姓做事的官吏實在太少了。

朱元璋接見了地方三級幹部以後沒多久,有一天,到南京的三山門去,偶然向城下一看,隻見有些農夫,光著身子,在河水裏麵,好像在摸什麼東西。那時候正是十二月,天氣很冷,這些農夫光著身子在水裏,如此辛苦做什麼呢?朱元璋覺得不對勁,這裏麵一定有問題,就讓人去問。這一問才知道,原來農夫們是在河水裏找鋤頭呢。鋤頭是他們的幹活工具呀,怎麼會扔到河裏麵去了?原來他們的鋤頭是被督工的官吏扔到河裏麵去的。

朱元璋得知後,能不生氣嗎?我讓你們愛惜百姓,你們不關心愛惜也就罷了,還變著法兒禍害老百姓,你沒事兒把他的農具扔到河裏幹什麼呢!於是他讓人給農民們另外取來一些鋤頭,並把督工的官吏抓來,狠狠暴打一頓,治了罪。

這個小故事反映的是朱元璋約束官吏、保護農民的大政策。不過看起來,朱元璋讓官吏督促農民,不是好辦法。這些官員不好好督促農民幹活,反而總是欺壓百姓。中央的大政策是要農民安心生產,可是真是要農民安心從事農業生產,不能靠官吏去管,還是得有一套農村管理辦法。

我們前麵一再說,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很懂農民,所以他把官吏管好了,下一步就要管農民了。

中國曆朝曆代的農民,是最散漫的生產者。勤奮的農民,起早貪黑,辛勤勞動,再加上政府的好政策,慢慢就豐衣足食了。可是農村裏也有懶人,不肯好好幹活,那怎麼辦呢?那就得督促,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