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到這裏一定有點兒奇怪,朱元璋時代,除去有組織的屯田之外,大多數的農村又沒有集體生產的組織,朱元璋怎麼能夠一抓到底,把農業生產抓起來呢?這就看出來朱元璋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好處了,他又把小時候了解的農村管理模式搬了出來,再加上自己的發明創造,就形成了一套農村管理辦法。
朱元璋讓各個村子都置一麵大鼓。幹什麼用呢?這麵鼓的作用可大了,就好比當年我們改革開放前農村生產隊催人下地幹活敲的鍾。隻要這個鼓一敲響,村子裏的農民就都得下地幹活去,誰要是不去,村長就要管一管了。另外,朱元璋又讓人寫了一個《教民榜文》,刻印好,下發給河南、山東各地,每個村子都要有一份,貼在布告欄裏,讓人人都能看得見。榜文有幾十條,內容都是督促農耕的:
河南、山東農民中,有等懶惰不肯勤務農業,以致衣食不給。朝廷已嚐差人督並耕種。今出號令,此後止是各該裏分老人,勸督每村置鼓一麵,凡遇農種時月,五更擂鼓,眾人聞鼓下田,該管老人點閘。若有懶惰不下田者,許老人責決。務要嚴切督並,見丁著業,毋容惰夫遊食。若是老人不肯勤督,農民窮窘為非,犯法到官,本鄉老人有罪。
如今天下太平,百姓除本分納糧當差外,別無差遣。各宜用心生理,以足衣食。每戶務要照依號令,如法栽種桑株、棗柿、綿(棉)花。每歲養蠶所得絲綿(棉),可供衣服,棗柿豐年可以賣鈔使用,遇儉年可當糧食。此事有益爾民,裏甲老人,如常提督點視,敢有違者,家遷化外。
……
(《皇明製書》卷九《教民榜文》)
這個《教民榜文》印製好發下去,就讓各村張貼出去。
為了宣諭朝廷的策略,朱元璋還下令,讓各地農村在村前都要修建一座“申明亭”。所謂申明亭,其實就是一個布告亭,除去這些《教民榜文》之類東西外,平時官府判決的公告,上級的通知,也都要張貼在申明亭裏麵。
朱元璋為什麼要專門給河南、山東農村下達這個《教民榜文》呢?大家知道,河南、山東當時是很多移民的目的地,屬於戰亂之後地多人少的去處。這些移民來到新的地方,國家給了一些優免政策,有些人就不想靠勞動致富,一心想“等、靠、要”,所以朱元璋專門針對這些地區派發官吏去督民耕作,而且還專門給這些地方下達了一份《教民榜文》,對地方上的裏中老人下達了監督的命令,讓他們去督促農民下地幹活,並且督促農民種經濟作物。
這篇《教民榜文》裏提到了一個“該裏分老人”,朱元璋要求他們負責任勸督農民下地種田。關於這些“老人”,朱元璋曾經在一道聖旨中說得很清楚:
“命有司擇民間高年老人公正可任事者,理其鄉之詞訟。若戶、婚、田、宅、鬥毆者,則會裏胥決之。事涉重者,始白於官。若不由裏老而徑訴縣官,此之謂‘越訴’。”
(《明會要·民政二》)
二、村裏“老人”
原來這些村裏“老人”就是當時村子裏最基層的行政管理者,跟我們說的年長的人意思不完全一樣。這些村裏“老人”也都確實是一些年紀較長的人,在村子裏麵有一定威信,他們需要經過村的選舉,推舉出來,再到官府備案認可。被推舉出來的村裏“老人”就成為村子裏管事的人。
其老人須令本裏眾人推舉平日公直、人所敬服者,或三名、五名、十名,報名在官,令其剖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