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編戶齊民(2)(1 / 3)

大家會說了,不就是一個存放戶口簿的庫房嗎?至於這麼重視嗎?我們先聽聽明朝人是怎麼說的。當時一位戶部的官員寫了這麼一首詩:

王者從來重所天,六朝無計置民編;

後湖藏冊高千古,永保皇圖億萬年。

(《後湖誌》)

詩寫得實在不怎麼樣,可是這位官員居然把這個庫房跟大明朝的命運聯在一起了。官員寫詩當然難免誇大其詞,可是這個黃冊庫還真是十分重要。當時有些省裏、府裏或者縣裏麵的戶口賦稅材料不全,就得到這裏來查。那時候老百姓的戶籍都是有區別的,有一般的農戶,也有專門的軍戶,還有船工的船戶,煮鹽的灶戶等等。軍戶世代為軍,家裏當兵的人死了,就要從這個家其他的家人中選補。他的家裏找不出替補的人,就要從他家鄉的親戚中找。有的官員到地方上找軍戶家屬補充軍伍,又不知道這個軍戶家鄉的親屬關係,就得到這裏來抄材料,回去對證。當然,這裏可不是隨便能來查抄材料的,那是要經過上報批準的。

黃冊的管理,體現了國家對於全國老百姓的管理。

三、稅戶人才

老百姓安頓下來了,土地開墾出來了,莊稼也有了收成,又完成了登記造冊,沒有國家不掌握的人戶了,國家就開始收稅了。稅收是由縣裏麵管理的。可是一個縣,地方也不算小,就靠縣衙門幾個人,當然沒辦法完成,還得有人幫著幹這些收稅的事。朱元璋又想出一個辦法來:

糧長者,太祖時,令田多者為之,督其鄉賦稅。歲七月,州縣委官偕詣京,領勘合以行。糧萬石,長、副各一人,輸以時至,得召見,語合,輒蒙擢用。末年更定,每區正、副二名輪充。

(《明史·食貨誌二》)

原來朱元璋在縣一級的下麵,又劃出了糧區,每一萬石糧劃為一個糧區,設立糧長一名、副糧長一名,讓他們去管理當地稅收。這些當糧長的都是當地田多的大戶。

每年七月,糧長們要跟著縣官進京,可以直接麵見皇帝。到那個時候,哪個糧長工作幹得出色,再跟皇上溝通得好,立刻就會被提拔安排使用,就當了官兒了。這種出身的官員,在當時就叫“稅戶人才”。

朱元璋為什麼專門找大戶人家出任糧長呢?一方麵,這些大戶人家在當地有一定影響,有威信,人家能聽他們的;另一方麵,他財產多,如果稅收不上來,他能夠賠得起。

大家一定都聽說過《聊齋誌異》裏麵有一個關於明朝皇帝鬥蟋蟀的故事吧,那個故事就跟明朝的糧長和裏甲長有關。說有這麼一個人,為人老實,朝廷讓他充征裏甲賦役。可是他為人太過老實,總收不上來,就隻好自己拿出錢糧賠補,結果家裏都快過不下去了。後來因為皇帝好鬥蟋蟀,朝廷就讓地方交蟋蟀。這位糧長好不容易得到一隻,本想可以應差了,沒想他的小兒子覺得新鮮,打開蟋蟀罐來看,結果蟋蟀跑了。孩子怕挨爸爸打,跳井自殺了,變成了一隻蟋蟀去比賽,哪隻蟋蟀也打不過它。後來他活過來,說出自己變成蟋蟀的事,爸爸才知道,給皇帝上供的蟋蟀竟是自己的兒子。

這個故事說的皇帝不是朱元璋,是他的曾孫子宣德皇帝朱瞻基。聽了這個故事,大家會說,原來糧長、裏甲長這些差也不好當呀,鬧不好還會弄得家破人亡。確實如此。可是糧長、裏甲長還是有權力的,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也可能成為禍害老百姓的地方惡勢力。

明朝的糧長在朱元璋時代還管理有序,到後來就不行了。要麼仗勢欺人,搜刮百姓,要麼就被迫賠累,甚至家破人亡。

朱元璋設立糧長的本意,是想以此解決府、州、縣官員害民的問題。所以他專門告誡糧長們說:

“糧長,往常民間不便,蓋是有司官不肯恤民,止是通同刁詐之徒,生事多端,取要財物,民人一時不能上達。如今教你每戶家做糧長,民有事務,糧長除納糧外,閑中會鄉裏一萬石糧內長者、壯者,與他說,各處府、州、縣從古設社稷壇場,官長每祭祀。春謂之祈風雨以時,五穀豐登,秋謂之報成也……所以春祈、秋報,為民造福。今民有數千畝、萬畝或百畝,數十頃、數十畝者,每每交結有司,不當正差……其家食其利以安生,往往不應正役,於差靠損小民,於糧稅灑派他人;買田不過割,中間恃勢移丘換段,詭寄他人;又包荒不便,亦是細民艱辛。你眾糧長會此等人,使複為正,毋害下民,了畢畫圖貼說。果有荒田,奏知明白除豁。糧長依說辦了的是良民,不依是頑民。民有不遵者,具陳其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