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治隆唐宋(2)(1 / 2)

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提出了“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但是當他統一天下以後,他就改說“華夷一家”了。所以明朝的建立,不但推翻了元朝統治,也改變了元朝強化民族矛盾的作法,真正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據明太祖朱元璋自己說,他打天下的時候有一些奇人異士幫助他,其中一個叫周顛,另一個叫鐵冠道人張中。這兩個人就是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裏麵說的明教五大散人之中的兩個。

據說那個周顛和張中都是成天瘋瘋癲癲的,愛說些胡話,隻在朱元璋麵前規規矩矩,別人任誰都不放在眼裏。可是他們說的胡話後來都應驗成真。朱元璋親自寫了一篇《周顛仙傳》,說自己打天下的時候,周顛去看他,唱歌說:“山東隻好立一個省。”還手繪地圖,對朱元璋說:“打破個桶,做一個桶。”他這裏說的雖然是木桶的桶,但實際上指的卻是一統江山的統。打破一個桶(統),就是打破元朝統治;做一個桶,就是建立明朝一統江山。我們去今天的北京故宮,在宮殿裏麵還能看到一個玉製的桶,裏麵用玉石製成花,作為陳設的工藝品,象征著“一統(桶)太平”的意思。

當然,什麼周顛和尚,什麼鐵冠道人,這些都是朱元璋玩的政治把戲,是有意附會的傳說,他用這些神奇怪異的事情來神化自己,好讓官員百姓們以為自己真是真龍天子,好信服他。

但是朱元璋確實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朝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統江山。大家知道,朱元璋起兵淮西,占據集慶,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又先後打敗勁敵陳友諒、張士誠,然後派大將軍徐達、常遇春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這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特例。為什麼說是特例呢?因為在中國曆史上,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北方政權從北向南統一全國,比如隋、唐,再比如遼、金、元,再比如清。從南方向北方統一全國的朝代則很少,明朝是最典型的一個。

其實不管是從北向南,還是從南向北,在我們中國曆史上,無論是哪個民族,也無論是誰建立的政權,隻要他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建立起統一政權,他就必然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這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大家庭形成的基礎,也是中華民族有這麼強大的融合力和凝聚力的的原因,我們把這種情況就叫作“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

所以我們前麵說過,雖然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統治的時候,打出了“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旗幟,可是他建立的政權,是統一政權,是“華夷一家”的政權。在明朝政權裏麵,雖然以漢族為主,但也有蒙古人、色目人等。隻有中華各民族統一在一起,那才叫真正的統一。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江山,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一統天下。

三、得位最正

大家知道,在中國曆史上,對於明太祖朱元璋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評價,說他“得位最正”。就是說朱元璋的皇位來得最為正大光明。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在中國曆史上,改朝換代不是什麼新鮮事。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到清朝滅亡,前後經曆了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北宋、元、明、清一共十個統一朝代,此外還有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遼、金、西夏、南宋幾個分裂的時段。那些分裂時期的小朝廷我們先不必去說,在中國曆史上的統一朝代中,開國之君起家的時候,大多數都在前朝為官,或者是一個民族地區的首領,這裏麵隻有兩個人起於民間,沒有什麼身份背景,沒有在前朝當過官。這兩個人,一個是漢高祖劉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以《明史》上說朱元璋:

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

(《明史·太祖本紀》)

這裏說西漢以來所未有,就是因為西漢也有類似的情況。西漢就是漢高祖劉邦建立的朝代。漢高祖劉邦也是布衣得天下。不過漢高祖劉邦的身份比明太祖朱元璋還要高一些。因為劉邦當過秦朝的一個基層幹部——亭長,秦朝的亭長職掌捕盜治安的事情。當時每十裏設一亭,亭長下麵還管著兩個人,相當於規模最小的派出所吧。

別看亭長地位不高,可是他的地位至少是在平民百姓之上,所以劉邦還敢不請自來跑到沛縣縣令家裏去見呂公——就是後來的呂皇後的爸爸、他未來的嶽父——還闖到上席入座。朱元璋他敢嗎?別說像縣官家或者呂公那樣的大戶人家了,就連村子裏麵地主家他也不敢去呀。朱元璋才是名副其實的社會最底層的人。不要說亭長了,他在元朝的時候,連個芝麻綠豆長也沒當過,是個純而又純的小老百姓。

不過,正因為朱元璋是從一個普通的老百姓當上的皇帝,所以他也一直有個心病,覺得出身太卑微。大家知道,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修家譜,就要追根溯源,找能替自己長臉的先人。比如姓孔,就看看自己是不是孔老夫子的後人;姓孟,就找一找自己和孟老夫子的關係。總之,五百年前是一家,都想跟曆史上的名人扯上關係,抬高身價,作為名門之後,光耀門楣。而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據說也曾經有過這種想法。他自己不是安徽人嗎?他就想,安徽有什麼姓朱的名人呀?一想,還真有,宋朝的大儒——朱熹,都是安徽人,又都姓朱,自己的家世會不會是跟朱熹有關係呢?如果能認這麼一位名人為宗,也可以提提身價,體麵體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