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自幼父母雙亡,他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要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奮鬥成為一個統一朝代的開國皇帝。這實在是中國曆史上,乃至世界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了不起的事情!另外,他當上皇帝以後,也沒有止步不前,他在位三十一年,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並因此得到後世的敬佩。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曆史人物,我一直認為他算得上是中國曆史上最成功的一位人士。誰呢?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講的這個曆史人物係列,就叫作《明太祖朱元璋》。對於這位明朝的開國皇帝,大家不會感到陌生。他當過小和尚;從乞丐做上了皇帝;建立了明朝將近三百年的基業。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更是流行極廣,幾乎無人不知。就算不去談那些傳說,曆史上的朱元璋其人,也是一位眾說紛紜的人物。他殺功臣,但是他也懲辦貪官;他實行文化專製打擊讀書人,可是他也關心民間疾苦,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他主張選用人才要看實際工作能力,可是他也確立了明朝科舉考試的一套製度;他養兵百萬造成財政負擔,可是他同時創立了一套屯田法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他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嚴酷皇帝,可是他又往往更像一位鄉間老人,默默品嚐著人間的喜怒哀樂。
總而言之,明太祖朱元璋這個人,實在是一個難以用簡單幾句話定論的複雜人物。可是有一點,我想大家都會同意:朱元璋是一位最成功的曆史人物。你想啊,他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自幼父母雙亡,他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要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奮鬥成為一個統一朝代的開國皇帝。這實在是中國曆史上,乃至世界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了不起的事情!另外,他當上皇帝以後,也沒有止步不前,他在位三十一年,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並因此得到後世的敬佩。
那麼朱元璋到底是怎樣獲得成功的?他經曆了哪些磨難?他又是如何把握住曆史的機會的?他在曆史上到底應該有什麼樣的地位?我們在今後的一係列講座中,就來給大家解讀這些疑問。
一、鍾山題字
清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99年初夏,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來到南京。農曆四月十一日(庚戌)這天,他對跟隨同行的官員們提出要去城外鍾山的明孝陵祭祀。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康熙皇帝說:“明代洪武乃創業之君,朕兩次南巡俱舉祀典,親往奠醊。今朕臨幸,當再親祭。”
隨行的官員們很不理解:不就是前朝的皇帝嗎?明朝已經被咱們大清朝取代了,咱們的皇帝要去祭拜明朝皇帝,憑什麼呀?於是他們紛紛勸諫康熙皇帝不要親自去祭祀:“皇上兩次南巡,業蒙親往奠醊,今應遣大臣致祭。”
康熙皇帝知道這些官員的心思,他在心裏說:爾等如何懂得這裏麵的玄機!雖說如今滿洲人入主中原了,可是如果得不到中原和江南百姓的認可,這個天下是坐不下去的!不過這些話不能當眾說出來,康熙皇帝於是對他們說:“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著兵部尚書席爾達致祭行禮,朕親往奠。”
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兩天以後,康熙皇帝真的來到了南京城外的鍾山明孝陵前。他視察了陵寢,吩咐官員們保護修繕好孝陵。這一天南京城裏的士紳百姓聽聞皇帝親自來祭祀孝陵的消息,蜂擁而至,有似信非信的,有看熱鬧的,圍觀的人有兩千多。
康熙皇帝多聰明呀,一看來了這麼多南京人,知道正是收買人心的大好機會,於是讓人準備好了筆墨紙硯,當著眾人的麵,揮毫寫下了四個大字:“治隆唐宋”。
圍觀的南京士紳百姓們,見此情形,許多人都感動得落下淚來。康熙皇帝收買人心的目的達到了。不過,雖說康熙皇帝祭祀明太祖是在作秀,但是他用“治隆唐宋”這四個字來評價朱元璋,可絕不是作秀。為什麼這麼說呢?祭陵,搞搞形式,的確是作秀,是做給活人看的。可是寫出“治隆唐宋”這四個字,而且作為放到孝陵的匾額,這裏麵可就有一個對前朝開國皇帝的評價問題,是不能隨便說的。這四個字,確實代表了康熙皇帝對明太祖朱元璋的看法,是他發自內心的敬佩之辭,是他對朱元璋生平功業的評價。
又過了兩天,也就是四月十五日,正式開始了對明孝陵的維修,而且正式將康熙皇帝題寫的那四個大字“治隆唐宋”刻成匾額,懸掛到了明孝陵的大門前。
《清實錄·聖祖實錄》中有記載:
甲寅,命修明太祖陵,並懸掛禦書“治隆唐宋”匾額。
(卷一九三,康熙三十八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