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隆唐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說,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朝的太平治世,比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朝代唐朝和宋朝還要興盛,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是中國曆史上最興盛的朝代。
平心而論,康熙皇帝對明太祖朱元璋的敬佩是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所以他才會對大臣們說:“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這絕不是一句恭維話。
那麼,朱元璋生平的功業是不是符合康熙皇帝這四個字的評價呢?我覺得完全符合。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建立的大明朝是一個統一的朝代。這個朝代從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延續到了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前後一共276年。跟明朝相比,宋朝就沒有能夠完成全國的統一。北宋還好些,但也不過從公元960年延續到公元1127年,前後不到170年時間;南宋就更不要提了,偏安於江南,從公元1127年,延續到公元1279年,也不過150餘年時間。唐朝雖然從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前後達到289年,可是大家不要忘了,這中間從公元690年到公元704年的15年,武則天當了皇帝,曾經改國號為大周。其實就算是康熙皇帝自己奠定的清朝,最終也不如明朝延續的時間長,從公元1645年,延續到公元1911年,隻有266年,比明朝少了10年。
其次,我們再看明朝統一的情況。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東北到遼東,南到南海,西到烏斯藏,也就是今天的西藏,基本包括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地區。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明朝東北到奴兒幹,也就是今天俄羅斯境內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南到南沙群島,西到西藏,西北到哈密。包括台灣等島嶼都是明朝領土。這樣的統一局麵,不僅宋朝無法相比,就是唐朝也有所不及。康熙皇帝也正是繼承了明朝的局麵,才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清帝國。而他的子孫不孝,喪權辱國,多把祖宗的基業割讓給了外國,又如何能與朱元璋比?
第三,朱元璋作為一代開國皇帝,他建立起了一套完整而且行之有效的製度,所以清朝官修的《明史》是這樣評論明太祖朱元璋的:
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風教,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幹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
(《明史·太祖本紀》)
這裏麵從禮製說到風紀教化,再從官製說到兵製。說來說去,總而言之就是那一句話:“武定禍亂,文治太平。”清朝官修的史書認為朱元璋是將文武之道集於一身了。
清朝人不僅推崇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這套行之有效的治國製度,而且將其繼承下來,所以我們常說“清承明製”,就是這個意思。不過,清朝不僅繼承了明朝的製度,而且更重要的是繼承了明朝的江山,所以康熙皇帝對明太祖朱元璋是打心眼兒敬佩的,所謂“英雄相惜”,因此才會對朱元璋作出“治隆唐宋”這樣高的評價。
二、大明江山
那麼,朱元璋開創的大明江山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推翻了元朝統治才建立起明朝的。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起來的一個統一朝代。但是元朝在統治製度上,並不十分完備,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一些特點。所以它統一了中國,占領了中原和江南以後,對於怎樣統治廣大農業生產地區並不十分了解,而且還把全國人分為四個等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這就加深了民族之間的矛盾。這四種人中的蒙古人大家都知道,“色目人”就是當時中亞一帶的各民族的人,蒙古人和色目人享有許多特權,是上等人。“漢人”是中國北方人,其中也包括了被蒙古消滅的金朝女真等少數民族,“南人”則是江南人。漢人和南人都是下等人,沒有特權,要去當官,也隻能當副職和下層官吏。
那時候有些南方人通過科舉考試,考中了進士,想去謀個一官半職,就要到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去打通關係,就是要送禮。當時南方人到北方送禮,除送錢之外,還要送一些南方土產,其中南方人做的臘肉、臘雞蒙古人最愛吃。但是蒙古人收下禮物,還看不起南方人,就把這些送禮的人叫作“臘雞”。
大家想想,就連這些能夠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並且有力量通過關係謀求一官半職的人,都要受到這樣的汙辱,一般平民百姓的社會地位和政治生活情況就更不用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