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圓圈兩顆星
汪海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更不是一個容易知足的人。
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名鞋”這塊品牌,在很多人看來,已是功成名就,相當了不起了。
但汪海自己心裏明白,這不是他的最大願望,更不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終極目標。
他要向更大、更高、更遠的目標進發。
這如同曆史上的任何一位君王,為建立一個強大的王國,永遠都在渴望著開拓新的疆域。所不同的是,君王們靠的是軍隊,靠的是戰爭,而現代企業家靠的則是信心與智慧、膽識與謀略、金錢與信息、品牌與信譽,以及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和百折不撓的搏殺精神。
汪海不是君王,卻是共和國名副其實的響當當的企業家。
他把自己的眼光,也投向了一片新的疆域——誘人的海外市場!
這決不僅僅是為了賺點外彙,而是為了維護一個民族的榮譽與自尊。
汪海知道,全世界每年鞋的產量是90億雙,而膠鞋就占了1/3之多。
80年代以後,美國、意大利、原聯邦德國等先進製鞋業大國,開始從出口國逐漸變為進口國。僅美國市場進口鞋的占有率已高達83%。由於台灣、南朝鮮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這一機會,於是很快一躍而成為國際名牌膠鞋的重要加工基地。
進入90年代後,從國際鞋業來看,因勞動力價格的上升,國際製鞋業正進行著一場結構大調整,使原來的製鞋王國開始放棄這一夕陽產業,這無疑給雙星挺進國際市場帶來有利時機;從國內市場來看,人們對洋鞋的消費也由狂熱階段開始進入理智階段。洋鞋在中國市場上出現了消費下降的趨勢,而雙星鞋的市場占有率卻開始連年上升1993年上升21%,1994年猛增到33%。
所以,當雙星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後,汪海便把目光投向了廣闊的國際市場,用他的話說:“中國的企業家,在市場經濟中,不僅要麵向國內12億人口,而且必須麵向世界60億人口。”
他要和“亞洲四小龍”在製鞋業上決一雌雄。
為此,他密切注視著國際鞋業市場的發展動態:
美國膠鞋年進口量將擴大至幾億雙;我國南方沿海城市將進一步增加膠鞋出口量;泰國、印尼等國正積極發展膠鞋加工業;美國凱斯公司準備把南韓的16條膠鞋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和中國……
……
每日麵對這些信息,汪海心急如焚。他彷佛看到國際經濟大循環的列車已經開到了自家的門口,中國若是再不奮力攀上車門,便會與大好機遇永遠失之交臂。
汪海決心抓住這一曆史性的重大機遇,發誓將世界鞋商的訂單從韓國人、日本人、台灣人手中奪過來。
於是,他開始了自己一係列的計劃與行動。
首先接觸的是世界三大運動鞋之一的美國布瑞克公司。
該公司對在中國大陸生產“拋尼”國際高檔名牌運動鞋,很感興趣。
他們看準了雙星的實力,準備合作生產。
但是,美國人的條件相當苛刻。他們隻拿出樣品和部分資料,口氣中流露出一種擁有高技術的優越感:“你們回去先做做看!如果第一批產品質量不合格,那麼……”話沒說完,但意思很清楚:如果第一批質量不行,拜拜!
所謂合作生產,也隻是搞來料加工而已,一雙高幫“拋尼”鞋在美國市場賣100美元左右,但美方卻隻付給雙星8美元加工費,除去原料價格,70%的利潤歸美方所得。
但如果雙星能夠戰勝這一道技術與經濟的雙重難題,那麼技術水平及企業聲譽就會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因此雙星還是接受了布瑞克公司的出口訂單,並很快組成攻關小組,在4個月裏過了五大技術難關:配方關、設備關、設計關、工藝關、縫幫關。
繼布瑞克公司之後,隨之而來的是美國凱斯CVO運動鞋樣品。
接著,美國另一國際名牌鞋布魯克斯,也來尋求合作生產。
為了做好這些世界級名牌,雙星開始了艱苦的會戰。1988年盛夏7月,車間熱浪灼人,硫化機溫度高達160-180攝氏度,平板周圍也足有46攝氏度以上。硫化操作台1米多高,人站在上麵不動,用不了5分鍾,也會大汗淋漓,頭昏腦脹。
經過6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美國的三種國際名牌鞋終於在中國第一次全部研製成功,每年返銷歐美市場達100萬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