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黨令如山
汪海喜歡大海。
每當麵對大海,他總會想起黑格爾在100年前說過的那段話:“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縛在土地上,把人們卷入無窮的依賴性裏邊。但是,大海卻挾著人類,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動的有限圈子。”
汪海也想超越。
但超越談何容易!
80年代初,當在計劃經濟“搖籃”中長起來的國有企業有如夢中初醒般正摸著石頭過河時,“雙星人”卻在具有超前意識的汪海的率領下,以敢為天下先的膽略和勇氣,衝破了幾十年計劃經濟的束縛,率先在國有企業中第一個下海闖進市場,開始了艱難的創業跋涉。
1982年,橡膠9廠被斷奶之後,成為青島市國營企業第一家實行“自營自銷、自負盈虧”的“雙自”企業。即是說,過去吃了幾十年的皇糧,一夜間已被斷掉。今後的路,隻有靠自己走。
撲麵而來的現實是殘酷的。麵對殘酷的現實,汪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他把自己的思考寫在了一份備忘錄裏。
這份備忘錄這樣寫道:
中國改革前的國營企業幾乎都是畸形的,是生產的巨大與經營(狹義的經營)的侏儒不和諧的結合體。一麵是生產過程的大而全,小而全,而這巨人卻過度虛弱,沒有活力;另一方麵是產品銷售、市場信息及在企業機體中的反饋功能嚴重地先天不足。在國家用計劃經濟的拐棍支撐著兩者的平衡時,矛盾尚不覺得十分突出,一旦撤掉支柱,這個畸形人立即會失去重心,而無法正常行進……
是的,盡管“雙星”產品已被源源不斷地開發了出來,但市場銷售狀況卻不盡人意——百貨站不包銷,自己又沒有經銷能力,於是造成的現狀是:生產越多,虧損越大。
汪海當然知道,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壯大,就隻有一條路,即麵對市場,把市場作為企業的最高領導;讓市場作為檢驗企業一切工作的標準。
但麵對的競爭對手卻十分厲害:東南有“上海回力”;華北有天津運動鞋“雙錢”。這兩支勁旅幾十年稱霸南北,名聲顯赫,想讓對手讓路,談何容易!
何況,這兩個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恰好對青島南北夾擊,形成一個扇形包圍圈。而在南方的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三資企業,更像雨後春筍,數不勝數。他們以外來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為優勢,以美觀、新穎的旅遊鞋覆蓋了市場。其發展趨勢,咄咄逼人。
而雙星卻困難重重。其中最大的難題,是內部組織機構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全廠27個科室,有的與生產經營嚴重脫節,徒有其名,失去了功能。三四百名幹部,靠工人的血汗養著,高高在上,人浮於事。相反,對於市場信息的捕捉、產品的設計試製、產品的銷售網絡、售後服務等麵向市場的工作,卻沒有專門機構負責。照此發展下去,如何了得?
於是,為適應市場的需要,為解當務之急,汪海決定:大刀闊斧地對企業進行一場綜合配套的機構改革。
汪海的第一刀,是砍向廠裏的安全科。
黨委會的決定公布的當天下午,汪海就找安全科的正、副科長談話。
科長一下子就把汪海撞了回來,說:“安全科的建製完全是按照上級的規定。如果現在部裏、或者省裏、市裏有撤銷工廠安全科的決定的話,我們沒有話說。”
汪海說:“你要上麵的決定,沒有。但是讓你們合並是黨委會從實際出發做出的決定。希望你們能夠理解,顧全大局。”
第一次談話,對方不服。
當晚,汪海又找他們進行第二次談話。
但對方的態度仍然強硬,拒不執行。
為什麼?有靠山。
這個安全科將近20人,基本上是一些領導的親戚、子女、關係戶。他們占據著臨街的辦公樓整整一層的房間,一人一個辦公室,連會議室都有七八十平方米,而且專門配有打字員、放映員。但九廠從建廠以來,他們卻從來沒有給生產第一線工作的工人發過工作服,連手套也不發。工人僅有的一條圍裙補丁摞補丁。到大夏天,三車間的女工們都光著膀子幹活。相反,這些坐在辦公室裏養尊處優的人倒有工作服穿,冬天還自己給自己發棉衣棉鞋。工人對他們真是又恨又怕又無可奈何,背地裏把這個特權小王國稱為“超階級科”。
第二次談話沒談成,汪海就火了。他說:“你們這些年來,養了那麼多閑人,占了那麼多房子,可是你們對工人們做過什麼好事?擺出來讓我聽聽!”
兩個科長當然擺不出來。
汪海又說:“給你們三間房子就夠不錯了,回去馬上把樓層給我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