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反叛:為國營企業改姓(3)(2 / 2)

出國前,汪海和科研人員早就對美國、原聯邦德國、意大利的製鞋技術做了研究。這次出來,他抱定兩個主意,一是要高起點。既然要引進,就引進真正屬於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設備。二是以看為主。好不容易出來了,就要把外國技術看個夠,知遍天下,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在今後企業設備的更新改造中,知道哪些確實必須引進,哪些尚待自己開發,自己研製超越。

在南方小城米子,岡正澤做著最後的努力。他說:“領汪先生到這麼偏遠的地方來,我想您會滿意的。因為這裏是最後一條,也是最好的生產線了。價格嘛,可以大大地優惠。”

夜是那樣的幽靜,小小的旅館裏,汪海一行圍坐在榻榻米上毫無睡意。買,還是不買?明天就要最後表態了,大家眼睛直盯著汪海。

不錯,日商已向他們提供了日本最好的流水線,而價格也一壓再壓,壓到了27萬。這不能不說對方是不惜血本了。

“我看還是選一條最好的買了吧,咋說也是日本最好的啊!”

“前不久,國內一家企業買回同類生產線,花了60萬美元,如果咱們真能27萬美元買回去,到哪裏去找這樣的好事呢?”

隨行的工程師們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再說,家裏還不知道調查組在怎樣查你呢,要是買不回去,豈不是又白白添了個出國旅遊的罪名?”

這些問題汪海並非沒有考慮。幾天來,身在日本的他,腦海裏總是不時地映出日本電影《追捕》中杜丘的形象。這位由硬漢高倉健飾演的警察,身後被自己人誤會和追捕,卻始終冒死與惡勢力相鬥的情景,使他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

影片中的杜丘最後終於取得了勝利,他呢?

在企業改革的進程中,他隻要做一件事,就總能引起一些人的憤怒。而且他們上麵有人,權力還相當大。假如這次調查組偏聽偏信,他就會虎落平陽,英雄末路。如果被撤,那麼,自己一切的抱負、理想皆付之東流。想到這些,他感到煩惱至極。

已是淩晨3點,汪海一直眯著眼睛,默不作聲地聽大家議論。

等到大家都無話可說時,他講了四點意見:

第一,據咱們掌握的資料看,日本的設備並不是世界超一流的,而且操作時彌漫有毒氣,勞動強度也仍然很大。

第二,我們空手回去,並非沒有收獲。起碼了解了日本的情況,拆穿了“東洋鏡”。膠鞋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有些工藝三年五載甚至永遠不可能實現自動化。國外有些生產價格昂貴的國際名牌鞋的廠家,也不過用一些很一般的、並不複雜的設備,關鍵在於工藝和質量,這就使我們增強了追趕的信心。

我們完全可以製造出比他們更先進的無毒作業的流水線。

第三,咱廠底子薄,剛剛能有飯吃,湊起這60萬美元已經是求爹告娘了,就是以後真要買也要有選擇地買部分單機,無論如何不能買整條生產線回去,不值得。

第四,罵我們出國旅遊,隻罵一陣子,罵一個小角角。但是,如果買一條有毒的、並不先進的流水線回去,工人們將罵我們一輩子,日本人也會因此小視我們中國。

對國家對民族強烈的責任感,讓汪海收緊錢囊,打道回國。臨上飛機前,分文沒賺的岡正澤部得不由衷地向汪海豎起了大拇指:“汪先生很精明,愛廠愛工人。中國來談判的,像你這樣帶了幾十萬美元又帶回去的,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