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的汪海,已坐在了飛往日本的飛機上。
4.不要“鬼子”的生產線
汪海出身於農民家庭,卻不是一個封閉的人。
他深道,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隻有走出國門,開闊眼界,才能更好地走自己的路,走穩自己的路。
於是,他決定考察日本。
然而,首次踏人日本島國的汪海,心情卻是複雜的。
40多年前,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的土地上所犯下的侵略罪行,讓幾代中國人都無法淡忘。1973年,中日建交時,汪海和許多中國人一樣,感到不可理解。
是的,必須承認,從感情上講,汪海不願意和任何一個“日本鬼子”打任何交道。
但是,汪海又不得不佩服日本人。他們從戰敗國的廢墟上爬起來,抓住世界經濟的調整與新技術革命的第一個機會,把經濟搞了上去,躋身到西方發達國家之列。
汪海知道,製鞋業對日本來說,已經是夕陽工業了。就是說,他們早已不再發展過去年代的製鞋產業了,而是把這一產業以高勞務費用形式轉讓給南韓、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甚至橡膠九廠也一度生產過日本的訂貨。現在的日本,有許多已經或即將淘汰的生產線,等待著想發展製鞋業的國家前去購買。
抵達日本後,望著滿街匆匆忙忙、擦身而過的日本人,汪海心底實在不服氣。中華民族在曆史上一直是大和民族的先生,可如今,我們卻落後於他們,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日商岡正澤熱情地接待了汪海一行。岡正澤的算盤撥得很精:如果這次能與汪海成交60萬美元的冷粘鞋生產流水線,他從中便可以淨賺10萬美元。
不知日本人是怎麼弄清汪海一行人與中國官員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的。日本人明白,盡管他的協議是和中國國家有關部門簽訂,但汪海是買主。因此,他以一個日本人的精明,對汪海一行一點也不敢貽慢,真正做到了殷勤備至。
汪海在東京轉了幾個企業,看了幾條生產線,並不十分滿意。他給日本下了一個結論:“你們這裏的月亮並不圓,這些生產線不僅夠不上最先進,操作時還彌漫著有毒氣體,工人的勞動強度仍然很大。我們不需要這樣的東西。”
汪海的不滿意,讓岡正澤感到發毛。
汪海提出要再多看幾條生產線,岡正澤隻好答應。同時又請吃飯,又導遊觀光。他知道要做成這筆生意,對這些第一次走出國門的中國人來說,有必要做出大量的感情投入。可是,他發現這些中國人不同於以往的一些中國人,總是以挑剔的眼光看著他推薦的一條條生產線。
在東京到大阪的高速列車上,岡正澤再也忍不住了,他麵帶笑容,卻語中藏鋒地對汪海說:“既然協議書已經簽訂了,汪先生也經過實地考察,我看是不是就盡快買了吧?”
汪海天生就有一種大將般的外交風範,他大眼一瞪,字斟句酌地說:“協議書的誠意是不成問題的,但既然有實地考察的必要,就說明原先的協議是兩可的呀。”
岡正澤再也無話可說。
到了古城京都,岡正澤繼續采取攻勢:“汪先生已經看了七條生產線了,總有一條是滿意的吧?”
汪海誠懇而又坦率地說出了他對七條生產線的看法:
“說真的,我們很想引進先進設備,可惜貴國這些生產線並不像先生說的那樣先進,更沒有想到流水線上彌漫著嚴重的有毒氣體,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能同意工人在有毒的情況下作業。”
岡正澤做了一輩子生意,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難對付的客戶。他一點也沒想到,中國的這位“廠長”,算盤打得比他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