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反叛:為國營企業改姓(2)(1 / 3)

全廠嘩然。汪海怎麼了?他想幹什麼?這次賣鞋成功的事實,不是證明老產品在農村和邊遠地區還很有市場嗎?再說要上新產品,企業有限的資金、原料供應、設備負荷以及技術問題談何容易?人們覺得汪海能幹是能幹,就是膽太大,盡說大鼓詞。

汪海心裏卻有自己的一本賬。他冷靜分析了當時全國製鞋業的形勢:全國國有大中型膠鞋企業有300多家,實力都相當雄厚。天津市的大中華橡膠廠、張家口橡膠總廠的實力都相當雄厚。而南方珠江三角洲地區個體的、集體的、合資的製鞋企業已發展到3000多家,深圳地區也有2400多家,其數量還在往上增長。而浙江溫州一帶就更別說了,他們在推出新產品的技藝和速度上更是壓倒群芳。在這種格局下,全國鞋的年產量已達到10多億雙。橡膠九廠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必須另辟蹊徑。如果不開發新產品,不開辟出一條新路,就不能從根本上走出困境。

目標已定,大話也已說了出去,但是具體的措施,卻還是一張白紙!怎麼辦?前途一片茫然。

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變得焦灼暴躁。身邊的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生怕惹得他發火。

一件小小的事情終於激發了汪海的靈感:有一天,他在計劃科看到有的職工為廠裏加工鞋盒,便問:“你們怎麼幹上鞋盒了?”

工人回答說:這是外加工。

他腦子裏突然爆出火花,鞋盒能搞外加工,難道老產品就不能擴散出去讓別人幹嗎?想到這個絕妙的主意,多少天來的壓力頓時煙消雲散。他強製自己守口如瓶,先悄悄帶人“微服私訪”。

當時,鄉鎮企業還沒有完全起步,廣大農村除了擁有地皮和剩餘勞動力外,在設備、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麵都很落後。有的廠家苦於沒有活幹,搖搖欲墜。

汪海轉了一大圈回來後,便把自己的錦囊妙計和盤托出。

他在廠領導會上說:“在鄉鎮企業建分廠,把老產品逐步擴散出去。這樣,總廠的能源、設備、人力、物力就可以集中起來上新產品。這條路子咱一不需要上級投資貸款,二不用市裏撥煤撥電;實施以後既可保住原有市場,又可開拓新的道路,給企業帶來效益,並且也扶持了鄉鎮企業。”

他熱切地等待大家的反應,滿以為自己的豆子倒在了熱鍋裏準能發出一陣爆響來。然而,得到的卻是一片沉默。

沉默往往是最含蓄,也是最執拗的反對。

在煙霧繚繞中,人們思考著兩個問題:

一、在中國的國營企業中,有誰這樣幹過?

二、與鄉鎮企業聯營,國家政策許可嗎?

結果,汪海成了孤家寡人。大家的態度很明確:

這樣做一是危險性太大,二是扶持了競爭對手不合算。

沒法再談下去了,汪海隻好宣布散會。

然而,事情並不那麼簡單。會後,有人拿他在幹部會上的這個提案,做起了文章,四處煽風點火,一下子在全廠引起軒然大波。

“汪海真不是個東西,廠子好不容易掙回來點錢,他又想折騰給別人,把咱碗裏僅有的一口粥都給潑沒了。”

“哼,他可不管咱們有沒有粥喝,他隻顧自己跑出去吃大魚大蝦,肥了自己,害了百姓。”

更有甚者,直接罵他是“賣廠賊!”

這時候的汪海,想到了職工代表大會,他希望工人們能理解他的這一方案。可是沒有想到職代會提了210條意見,其中182條,都是指責他的這一設想是賣廠。

回到家裏,一向溫柔體貼的妻子黃淑蘭也沉不住氣了,勸他不要沒事找事。

難道真的錯了?

做事開頭難,這事兒還是要和上級主管部門打個招呼,贏得他們的支持。唉,誰讓咱們是國營企業呢?汪海跑到上級機關,話剛和人家說到一半,就見對方合上了筆記本,那眼神分明是在說:汪海,你真能異想天開啊!

這一下子將他從興奮的頂點跌落到苦悶的深淵。

但深陷四麵楚歌中的汪海並未罷休,一種急於改變現狀的強烈衝動和欲望,迫使他大膽決定:隻身闖市府!

想要見到市委書記並非易事。他要說服警衛放行,要說服秘書引見。他拿出一股蠻勁費盡口舌,終於見到了市委書記劉鵬。

劉鵬和藹地接待了這位工廠的黨委書記,聽他講明了來意後,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新思路。他把秘書叫來坐在一旁記錄,然後說:“你談的事情很重要,請接著講。”

劉鵬在出任市委書記前曾擔任山東省分管工業的副省長,對企業改革的宏觀走勢自然有著高屋建瓴的眼光。他聽完汪海的彙報後,方臉膛上煥發出光彩,興奮地說:“如果我們每一個企業的領導,都能像你這樣大膽地去想,深入調查,事情就好辦得多了。你放手去幹吧,先搞個試點,遇到什麼問題,可以直接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