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反叛:為國營企業改姓(2)(2 / 3)

得到市委書記的支持,汪海像是吃了一顆定心丸,他捧著這柄尚方寶劍,興衝衝地回到廠裏,組織精兵強將,向廣闊天地進發了。

汪海進發的第一目標是黃島。黃島位於膠洲灣的西海岸,與青島市區隔海相望,被稱為“海西”。這個島靠海邊有個薛家村,村裏的農民世世代代以捕魚撈蝦為業。責任承包製後,他們集資辦了一家工廠,名日橡膠廠。廠名聽起來很氣派,實際上它的規模隻是個小作坊。幾排趴在地上的小瓦房,裏麵轉動著幾台老掉牙的機器。工藝管理落後,原料來源不足,市場銷路不暢,連年虧損,債務累累,成了鎮裏的一大負擔。但就在這時,1984年6月,甘霖從天而降,汪海出現在了黃島麵前。汪海的手和這個廠的廠長薛吉勝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從此,奄奄一息的黃島橡膠廠被改造成為九廠下屬的二分廠。

薛吉勝怎麼也沒想到,6年以後,他這個農民竟然在全國人民麵前露臉了。1990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他跟隨汪海,以企業家的身分出現在演播大廳裏。當他手捧鮮花,麵對攝像機時,他的心情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

他忘不了,汪海渡海而來,言傳身教,使他增長了很多企業管理的知識,漸漸有了一套企業主管所具備的經營頭腦。

他忘不了,計劃科長劉守芳拖著病弱的身子進行工廠的改建工作。在挖地下烘幹房時,突然出現大麵積滲水。劉守芳毫不猶豫地挽起褲腿,跳進坑裏,同工人們一道向外清理泥水。在他的帶動下,工廠從破土動工到正式投產,隻用了45天。而老劉卻被累垮,送進了醫院。

他忘不了,九廠的設計人員來了,幫助他們設計模型,設計鞋麵結構,設計花樣;九廠的技術人員來了,幫他們培養原材料化驗員、膠料半成品快速檢查人員、成品檢驗員;九廠的財務人員來了,幫他們建立了科學的原材料消耗定額、生產人員的工時定額。

而且,支援源源不斷,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全麵,從理論到實踐,從物質支援到人才培訓,使得他們全部拋棄了過去的舊套子、舊路子,從債務和虧損中挺起了腰杆子,向著效益不斷邁進。從1983年到1986年,僅用了3年時間,就形成了以生產布麵膠鞋為主,年產100萬雙鞋和其他橡膠製品的生產規模。

如今的薛家島,已發展成青島遠近聞名的雙星村了。當年土頭土腦以捕魚摸蝦為生的農民們,如今穿著自己生產的鞋,跺跺腳、拍拍胸,自豪地向人們宣稱:“咱是雙星人!自從踏上了雙星這條路,咱走得豪邁,走得讓人羨慕。因為咱的背後,有一座大山。”

汪海還在很短的時間裏,在山東10個縣、一個市建立起了13家聯營分廠,一年加工鞋幫和製鞋的產值加起來可達1億元。

與此同時,他們的腳步還走向了大西南和大西北,在西雙版納和烏魯木齊也聯營辦了分廠。

到了1985年,當黨中央提出了企業橫向聯合後,9廠的人們這才恍然大悟:汪海搞的老產品擴散不是跟這一個意思嗎?隻不過叫法不同罷了。看來,當年汪海這個“賣廠賊”,對了。

總比別人先走一步的汪海,這次又比別人先走了一步。

這一步,成為雙星後來發展中最為關鍵的一步。

3.敢賣就敢誇

我們長期喜歡講“階級鬥爭,並樂此不疲。”

然而曆史走到今天,當你一旦進入市場後,你便會驚奇地發現,階級的概念,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至少,是模糊不清的。

市場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經營,靠的是競爭,而不是空喊口號,搞政治運動。作為黨委書記的汪海,腦子裏天天轉著“市場”兩個字。就在九廠生產轉入正軌,新開發的“雙星”牌產品在流水線上源源而出並走向市場時,一件小事,卻讓汪海羞愧得無地自容。

為了打市場,汪海帶隊風塵仆仆地來到大西北一家百貨商場。商場經理發現這幾個外鄉人站在鞋櫃台前指指點點,向售貨員問這問那,便好奇地詢問道:

“請問客從何來?”

汪海告訴人家:“青島橡膠九廠。”

經理噗嗤一聲樂了:“啥?香蕉酒廠?香蕉酒廠打聽鞋幹啥?”

“我們是做鞋的呀。”汪海指指櫃台裏的鞋。

“怪了,香蕉酒廠不做酒,反倒做起鞋來了?這改革改到這個份兒,莫非我是跟不上形勢了?”經理歎了一口氣,頭一搖,走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人家不了解情況,隻是說說而已,但汪海的自尊心卻被深深刺痛了。走出商場好長一段路,汪海都默默無話。丟人啦!

青島橡膠九廠從1921年建廠到解放後成為國有製鞋大企業,算起來做鞋也做了幾十年了,可企業至今無人知曉,產品更是名不見經傳。現代經營與企業產品的知名度是密切相關的。先別管產品行不行,人家不知道你是幹什麼的,這怎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