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解放鞋靠邊站
從小就夢想當將軍的汪海好不容易到了部隊,為什麼又離開了部隊?
所有在南方打過仗的軍人穿上軍裝都不癢,吃了飯菜也不吐,為什麼汪海偏偏又癢又吐?
時隔30年之後,當筆者問及此事時,汪海的問答仍然是4個字:說不清楚!
然而,汪海當年從部隊回到青島時,有一種感覺卻是再清楚不過了,這就是,他真的回來了,重新回到了家鄉的土地上,重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大海邊,重新回到了青島橡膠六廠,重新幹上了製造膠帶膠管的老行當。
重新回到橡膠六廠的汪海,穿衣服不再癢癢,吃飯也不再嘔吐,工作起來有幹勁,躺在床上也能呼呼大睡。不久,由於他的出色表現,他被青島市化工局黨委派到橡膠九廠任政治部主任。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黨的工作重點開始向經濟建設的軌道轉移,橡膠九廠的生產也從文革時期的混亂慢慢向正規有序化過渡。為了加強全廠的思想政治工作,汪海受命於危難之中,當上了黨委副書記。
當時,許多企業的政工部門都閑得沒事幹,汪海卻整天忙得昏天黑地。當過兵的汪海,自然知道我軍政治工作的威力。他找到老書記於啟東,說:“人們飽受動亂之苦,對過去的一切產生厭惡情緒,對政治也不感興趣了,信仰危機若在青年工人中照此蔓延下去,是要把廠子毀掉的。人沒有精神支柱哪行?政治思想工作必須和生產掛上鉤。”
於是,汪海舉辦中國近代史和廠史圖片展覽,讓大家看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舉辦以愛國愛廠為主題的征文比賽、歌詠文藝演出比賽,以增強大家的愛廠熱情;培訓一期又一期的青年班組骨幹,以加強生產力量。
這一時期汪海還同工人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不僅培養了自己的一批得力幹將,而且還向老工人學習了鞋幫的製做、橡膠材料的配料加工、膠鞋的成型等製做膠鞋的工藝流程,使自己很快便成了製鞋業的內行。他後來說,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鞋匠”,就是在這個非常時期。這為我日後創“雙星”大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汪海很懂政治,但不流於形式。他抓勞動競賽,把思想工作同具體的生產過程結合在一起。1979年,汪海組織全廠參加了全山東省“萬雙無次品競賽”,使廠的“大鵬”解放鞋被化工部、山東省評為優質產品。這可是橡膠九廠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部優產品”。文革時期,橡膠九廠在青島市是重災區,臭名遠洋。這下可好,工人們第一次感到臉上有了光。
老書記於啟東退休的時候,鼎舉汪海接任。他對上級說,把擔子交給汪海行。汪海的業績能力得到了上級黨委的認可。1983年6月2日,青島市委組織部宣布,汪海為青島橡膠九廠黨委書記。
妻子以為這下該過過平穩的日子了。沒想到,剛接任了黨委書記的汪海,卻鋪蓋一卷,住進了辦公室,風風火火三個月沒回家。知道後來,妻子才知道,他接手的這個青島橡膠九廠是個爛攤子,企業正麵臨倒閉的危機。
青島橡膠九廠是家國營大企業,80年前始建於中國人之手,日本人、國民黨人經營過它。50年代通過政權手段,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成了國有化企業。就是說,這種財富的集中、兼並和不斷的擴張,為其實現現代化大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1年,當民族工業剛剛興起時,楊子生,這位在青島開有“福順泰百貨店”和“福生百貨店”的商人,抱著實業救國的幻想,在離青島棧橋僅一箭之遙的這片海灘上投資辦廠。他瞄準了中國老百姓喜歡綁腿的習俗,蓋起十幾間簡陋的土瓦房,開辦了“維新製帶廠”。
楊子生經營有道。10年後,他發現人們的穿著有變,綁腿帶已不暢銷,便立即轉產,尋找新的財源。
他抓住了外來洋貨中的膠鞋,從日本陸續購進被人淘汰了的煉膠機、壓沿機、縫紉機等,轉產“福”字牌力士膠鞋,在當時的中國市場上十分走銷。
然而,楊子生發展民族工業的夢想,隨著日本侵略勢力的加劇而破滅。1936年,廠子賣給了日本人兒島熊吉。
兒島熊吉依仗日本侵略軍鐵與火的統治,發展著生產,從國內帶來一批日本管理人員,並取得日本國共和擴模株式會社的投資,運來成套機器,擴大工廠規模。將這個廠子改名為“泰安膠皮廠”。到1942年,日產量高達2000餘雙。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黨政府接收了泰安膠皮廠,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了資本家趙誌輝,更名為“大元橡膠廠”。
解放後,人民政府為扶持民族工商業,多次給大元橡膠廠增加訂貨任務,挽救了即將破產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