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心念不起神自在(1 / 2)

依先前兩圖所悟“聽息”法,靜坐片刻,身心入靜,即將兩目微閉,似觀非觀,自然而然止於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約有片刻,路雲生豁然明白,此為“祖竅”穴也!此前所看一本《道書劄記》有載:祖竅哉!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稱之“祖竅”。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需兩眼神光彙聚在祖竅內,虛靜守一,降心製性,微以意運,如磨鏡。三光立聚眉心,光耀如日現前,此性光顯也!

明此真意,路雲生心神以此行法,強聚目光與祖竅,不及片刻,但覺眼前白光漸起,星星點點,明滅不定,欲用心意強之凝聚成片,總是時聚時散,最終分崩離析。卻不知此意一起,便入邪道。

因此種境界乃自然相成,萬萬不可強求;如要用心,亦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初入道途,多有修道煉氣之士如此進入魔境,不能自察,實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心神,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方為正途。

路雲生強聚祖竅性光,總是不成,過有一盞,突覺頭目暈眩,雙眼發酸。腦海之中雜念忽起,神思動搖。欲要定心梳理念頭,不料此念還未結束,已被另一雜念所斷。打坐時間漸長,腦子積累雜念漸多,此起彼伏,不可招架。正是浮遊亂想,縈繞心懷,暗裏許多,一時分辨不清,如同亂絲無頭。

心煩氣亂之下,但覺胸間憋悶,幾欲走火入魔,路雲生再也不能靜坐,猛然睜開雙眼,跳下石柱。站在石柱之下,輕輕吐納,緩緩平複丹田中翻湧的真氣。路雲生抬首向石壁望去,但見石壁之上,打坐之人栩栩如生,神態安閑。心知今日心神煩亂,不宜再參悟壁上圖解,遂悄悄向中洞行去。

一連兩日,路雲生不再入後洞參悟圖解,隻靜心在中洞練習玉山派功法。閑暇之餘,走出前洞,在洞口處眺看山川景色,清明碧空,舒展心情。

第三日早課做罷,路雲生悄然步入後洞。縱身盤坐第三幅圖解對麵,依“聽息”之法身心入靜之後,遂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心神微微放於“祖竅”,不再強亦為之,過不盞茶,性光自現。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初始似乎由外而來,路雲生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凝定形體,即以意照於白光之中,此為聚性之功。

隨後心神不動,性光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隨後性光時聚時散,難以固定。此時腦海之中雜念忽起,個個橫空而出。

路雲生定下心神,靜坐之中,始終保持警惕,見有雜念生出,隨即除去。在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時,當下無念,片刻之間保持清靜。

如此隨生隨消,逐漸減少,慢慢達到無念的地步而長清淨。正如道經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念時無需去損即無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