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破解一道無解之題(3)(2 / 2)

說這個故事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現在大家要知道的,在一個人落難的時候,特別像柳宗元在永州已經待了十年的情況下,好不容易要回來了,又被貶,這次被貶地方更遠,他的情況比劉禹錫好不到哪兒去,但他卻能這麼做。韓愈對柳宗元的這個行為有一個高度的評價:

“嗚呼,士窮乃見節義”——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一個人倒黴了,落難了,才能看出一個知識分子高貴的氣節。他接著怎麼說?說你看現在這街坊鄰居、單位同事,平時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在一塊兒,我握著你的手,我拍著你的肩膀說哎喲,咱倆這關係還有得說嗎?咱們都是鐵哥們兒啊,關係好著呢,是吧,我跟你那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啊,你要是有什麼事,言語一聲,絕對沒得說,拍著胸脯,指天發誓,指地發誓,流著鼻涕,流著眼淚,一邊喝著酒,一邊碰著杯,一邊發下驚天的誓言。

韓愈說:“真若可信”,好像說的跟真的一樣。可有一樣:

“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皆是也。”——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同樣是這幫家夥,昨天還在賭咒發誓,還在一塊兒碰杯呢,一旦碰到有利害衝突了,那點利害衝突,好像頭發絲那麼一點,馬上翻臉不認人,不但翻臉不認人,對方要是遭了難,他不但不去救,還在底下給你使絆子,一腳給你踹井裏,踹到井裏還不甘心,還在裏邊扔點石頭。他說:這樣的小人,現在比比皆是。

“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這種行為連禽獸都做不出來,那做出來的人就是禽獸不如。他們這種小人,這種禽獸不如的家夥,要是聽到了柳宗元的做派,柳宗元這種氣節的表現,難道不感到慚愧嗎?你看我們前麵曾經講過,韓愈跟柳宗元曾經有過誤會,而且這個誤會,還是比較深的,要跟我們一般人就想,這誤會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消除呢,可是你看,在對待柳宗元這個行為上,韓愈給出了明確的評價,所以我們覺得,不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為柳宗元的做法而感到深深的感動,也為韓愈的這個評價,而要喝彩,這才是真的朋友,這才是真正的有氣節的君子和讀書人。

所以我們就在想,柳宗元一直夢想著能夠回到長安去,這對他來講是一道很難解開的難題,但是呢,當劉禹錫――他的朋友遇到危難的時候,他義無反顧地讓出了自己也很可憐的,似乎是能稍微好一點的利益,把它讓給自己的朋友,他回不了長安,這道題解不開了,但是他這個行為,又解開了他人生當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難題,那就是麵臨困難的時候,麵臨危難的時候,究竟應該怎樣對待道德,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朋友,究竟應該怎樣來對待氣節這兩個字。

現在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柳宗元是百分之百回不了長安了,隻要唐憲宗還活著,那道題的答案,就永遠攥在他的手裏,那怎麼辦呢?我們總不能看著這樣一個優秀的人,就這樣窮困潦倒的,最後就死在了窮鄉僻壤,到底誰能夠解救他,誰又能夠拯救他的靈魂呢?我們下一集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