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維茨的辦公室在三樓。大樓三樓的大廳裏麵,立著一尊菲爾·威爾德曼的半身銅像,上麵刻著這樣的字:“致菲爾·威爾德曼,他教會了我們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自尊,我們將該公司歸功於他。”上麵的簽名是:“比爾·哈勃、龍尼·梅耶、邁克爾·奧維茨、羅蘭德·伯金斯和邁克爾·羅森費爾德,1975年1月20號。”

這棟大樓是奧維茨和CAA的轉折點。經過這麼多年營造權威形象的努力,奧維茨現在感覺到非常堅強、有信心,大樓本身就是權威的象征。如果外麵的世界希望了解這家人才公司內部的運作,現在就可以看到CAA的力量全方位的展現,它們體現在邁克爾·奧維茨的樓宇裏。這棟建築不是一個幻覺,它本身也不是為了一個幻覺而建造的。

現在的問題不再是奧維茨是否要屈從於公眾的視線,而是他要如何找到一個途徑,以便順利地在這片沒有航標的水域裏駛過。哪怕是1989年早期的大報報道剛剛過去,CAA外麵的人還是沒有哪一個真正知道奧維茨到底是怎樣在運作:他是如何處理客戶的?他是如何處理一個接一個的包裝電影和電視的工作的?這家公司到底卷進了多少錢?大家都能夠感覺到的,觸摸到的東西是,貝聿銘設計了這座現代的建築,它代表著權威和影響力,就像它主宰著威爾廈和小聖塔莫尼卡大道的一角一樣。因此,這棟樓的建議隻好像增強了公眾更為熾烈地尋求問題的答案的渴望:邁克爾·奧維茨到底使出了什麼樣的法術,才使他贏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他的靈丹妙藥,除了協作精神、嚴格的紀律、忠誠和艱苦的工作以外,難道就沒有別的更複雜或者更深奧的東西嗎?或者在這些說教裏麵,難道就沒有更黑暗一些的事實?他是用血腥的,還是良善的辦法來獲取並保住客戶,並為客戶找到工作的?為什麼CAA變成了一座發電廠,而其他的公司卻沒有?甚至沒有人能夠找到一條線索來回答這些問題,這個事實構成了奧維茨遠離公眾視線的另一個天才之處。

可是接著出現了一個人,他滿臉胡須,有著天才的能力,可以寫作一些充滿動作、很色情、極易銷售的腳本,而且還極有特色,他的名字就是喬爾·艾斯特哈斯。他會幫助公眾了解有關邁克爾·奧維茨的一些事情,好像能夠提供至少部分問題的答案。

艾斯特哈斯是從新聞記者這一行開始他的事業的。首先是在《克利夫蘭坦言報》,然後在《滾石》雜誌當星級調查記者。他的第一個劇本是一部名叫《F.I.S.T.》(1978年)的通俗劇,後來拍成了由西爾維斯特·史泰龍主演的一部電影,之後他就離開了那家雜誌。接著他寫了電影《閃光舞蹈》的腳本(1983年),以及電影《毛邊》(1985年)的腳本,得到每部腳本125萬美元的報酬,因而成了好萊塢稿費最高的腳本作家。他還是CAA的貴賓客戶之一,CAA公司也因為推進了艾斯特哈斯的事業而深感自豪。大家都樂不可支,包括艾斯特哈斯、奧維茨和從這位腳本作家身上得到好處的所有CAA的代理人。

有一天,喬爾·艾斯特哈斯決定離開該代理公司。這是邁克爾·奧維茨所無法忍受的,畢竟,這位腳本作家是他最大的雨人之一。可艾斯特哈斯有個麻煩問題。他曾經有個代理人,就是蓋依·麥克艾爾懷因,他一直都在國際創新管理公司,然後又到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去當頭兒。艾斯特哈斯對麥克艾爾懷因非常忠誠,當蓋依1989年8月決定回到ICM公司重操代理舊業時,這位腳本作家就感覺到,他應該離開CAA公司,重新回到他在ICM公司的老代理人那裏。艾斯特哈斯於9月19日單獨會見了邁克爾·奧維茨,向他報告了這個消息。他天真地以為,奧維茨會非常同情他,因而會理解自己到另一家公司去與朋友呆在一起的需要。

艾斯特哈斯走進奧維茨的辦公室,感覺到有些緊張,可是他希望,這次會見會非常順利。他開始向奧維茨解釋他的情況,可是還沒有等他把話講完,這位人才代理人就已經是勃然大怒了。艾斯特哈斯完全會錯了意思,你別想跨過邁克爾·奧維茨。對於奧維茨來說,隻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即他最重要的一位客戶剛剛宣布,他將離開這個大門,把他的腳本寫作費也帶走。

這兩個人到底說了些什麼東西,這一直就是大家猜測的話題和整個好萊塢都在進行的火熱和激烈爭辯的內容。按照艾斯特哈斯的說法,奧維茨威脅著要毀掉他的前程。而奧維茨則就辯解說,他並沒有發出這樣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