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正如我前麵說過的,富爸爸隻是告訴兩個小孩下麵這句話:“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裏的東西”。好極了!這話簡單而實用。
現在用圖來定義資產和負債,它可能更容易說明我用文字所下的定義:
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裏的東西。
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裏取走的東西。
這就是你所要知道的全部了。如果你想變富,隻須在一生中不斷地買入資產就行了;如果你想變窮或成為中產階級,隻須不斷地買入負債。正是因為不知道資產與負債兩者間的區別,人們常常把負債當作資產買進,導致了世界上絕大部分人要在財務問題中掙紮。
看不憧財務方麵的文字表述或讀不懂數字的含義,是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如果人們陷入財務困難,那就是說有些東西,或是數字或是文字他讀不懂,或是有些東西被他誤解了。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他們比那些掙紮於財務問題的人在某個方麵有更多知識,所以如果你想致富並保住你的財富,財務知識是十分重要,包括對文字和數字的理解。
圖中的箭頭方向表明了現金的流動或“現金流量”。數字本身意義不大,正如文字本身意義不大一樣,重要的是數字或文字所要表述的東西。在財務報告中,讀數字是為了發現情況、了解流向,即錢在向哪兒流。80%的家庭中,財務報表表現的是一幅超前努力工作的圖景,不是因為他們不掙錢,而是因為他們購買的是負債而非資產。
例如,下麵是一個窮人或一個尚未離開家的年輕人的現金流向圖:
下麵是一個中產階級的現金流向圖:
下麵是一個富人的現金流向圖:
所有這些圖表都顯得過於簡化,但每個人都有生活支出如吃、住、穿的費用等等。
這些圖表顯示了窮人、中產階級、富人一生的的現金流。正是現金流說明了問題,即現金流說明了一個人是怎樣處理他已經到手的錢的。
我之所以從美國有錢人的狀況入手是想戳穿一個錯誤觀念:即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因為許多人都這樣認為,所以當我聽到人們問我“怎樣才能快速致富,應當從哪兒開始”時,我常會感到擔心。我也常聽人說:“我欠了債,所以我得掙錢。”
但更多的錢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實際上它可能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錢常常使我們人性中的弱點顯露,錢不能掩蓋我們的無知。這就是為什麼經常有些人在忽然得到一大筆意外之財,比如遺產、加薪或中彩之後,卻又很快失去的原因——甚至有些人會比他得到那些錢之前的財務狀況更糟。錢隻是使你頭腦中的現金流向圖的流向更加明顯,如果你的現金流向圖是把收入都花掉,那麼最可能的結果是增加了收入的同時也增加了支出。正所謂:“錢愚弄人”。
我已說過多次,我們去學校學習以獲得學識和專業技能,這是十分重要的,我們需要學會用專業技能謀生。60年代,當我還上高中時,如果有人在學校裏學習好,馬上就有人認為這個聰明的學生將會成為一名醫生,而不去問一問這個學生自己是否願意當醫生。據說,醫生這一職業反映了當時最好的職業待遇水平。
今天,醫生們也同樣麵臨著我們都不希望麵對的巨大的財務挑戰:保險公司對行業的控製,健康保障條例的約束,政府的幹預,名目繁多的訴訟等等。所以現在的孩子們想成為籃球明星。
像蒂格。伍茲那樣的高爾夫球手、電腦蟲、電影明星、搖滾明星、選美皇後或華爾街的交易員,而不願再去成為醫生或其他的什麼,因為這些在父母們看來不是職業的“職業”似乎會更出名。更有錢、更顯赫。這也是為什麼難以鼓勵今天的孩子們去學校的原因,他們知道職業上的成功不再完全與學習成績相關了,盡管兩者曾經是那樣的相關。
同時,由於學生們沒有獲得財務技能就離開了學校,成千上萬受過教育的人追求到了職業上的成功,卻最終發現他們仍在財務問題中掙紮。他們努力工作,但並無進展,他們所受的教育不是如何掙錢,而是如何花錢,這產生了所謂的理財態度——掙了錢後該怎麼辦?怎樣防止別人從你手中拿走錢?你能多長時間擁有這些錢?你如何讓錢為你工作?大多數人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會身處財務困境,因為他們不明白現金流。一個人可能受過高等教育而且事業成功,但也可能是財務上的文盲。這種人往往比需要的更為努力地工作,因為他們知道應該如何努力工作,但卻不知道如何讓錢為他們工作。
發財夢變成惡夢的故事
一對剛結婚、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婚夫婦住在一套擁擠的租來的公寓裏,很快,他們意識到他們在省錢,因為兩個人的花銷和一個人的差不多。
問題是,公寓太擠了,於是他們決定省錢買一棟自己夢想中的房子,這樣他們就能有孩子了。現在,他們有兩份收入,並開始專心於事業,他們的收入開始增加,隨著收入的增加……
支出也增加了。
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項支出是稅。許多人以為是所得稅,但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最高的稅是社會保障稅。作為一名雇員,表麵上社會保障稅和醫療稅共約7.5%,實際上卻是15%,因為雇主必須為你付15%的社會保障金。關鍵是,雇主並不會拿自己的錢去為你支付的,實際上他所支付的,都是你所應得到的。此外,你還得為你工資已扣除的社會保障稅再交所得稅,而這種所得是你從來就未得到過的,因為它們通過預扣直接進入了社會保障體係之中。
接著,他們的債務開始增加。
上圖是對這對年輕夫婦的最好描述:隨著收入的增加,他們決定去買一套自己的房子。一旦有了房子,他們就得繳稅——財產稅,然後他們買了新車、新家俱等,去和新房子配套。
最後,他們突然發覺已身陷抵押貸款和信用卡貸款的債務之中。
他們落入了“老鼠賽跑”的陷阱。不久孩子出生了,他們必須更加努力地工作。這個過程繼續循環下去,錢掙得越多,稅繳得也越多,他們不得不最大限度地使用信用卡。這時一家貸款公司打電話來,說他們最大的“資產”——房子已經被評估過了,因為他們的信用記錄是如此之好,所以公司可提供“賬單合並”
貸款,即用房屋作抵押而獲得的長期貸款,這筆貸款能幫助他們償付其他信用卡上的高息消費貸款,更妙的是,這種住房抵押貸款的利息將是免稅的。他們覺得真是太幸運了,馬上同意了貸款公司的建議,並用貸款付清了信用卡。他們感覺鬆了口氣,因為從表麵上看,他們的負債額降低了,但實際上不過是把消費貸款轉到了住房抵押貸款上。他們把負債分散在30年中去支付了。這真是件聰明事。
過了幾天,鄰居打電話來約他們去購物,說陣亡將士紀念日商店正在打折,他們對自己說:“我們什麼也不買,隻是去看看。”但一旦發現了想要的東西,他們還是忍不住又用那剛剛付清了的信用卡付了款。
我總是結識這種年輕夫婦,他們名字不同,但窘境卻是如此的相同。他們來問我:“你能告訴我們怎樣掙更多的錢嗎?”他們的支出習慣讓他們總想尋求更多的錢。
他們甚至不知道他們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們選擇的支出方式,這是他們苦苦掙紮的真正原因。而這種無知就在於沒有財務知識以及不理解資產和負債間的區別。
再多的錢也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除了改變他們的財務觀念和支出方式以外,再沒有什麼可以救他們的了。我的一個朋友對那些欠債的人一遍又一遍地說:“如果你發現你已在洞裏,那就別再挖了。”
當我還是孩子時,爸爸說日本人關注三種力量:劍、寶石和鏡子。
劍象征著武器的力量。美國人在武器上已經花了上千億美元,是世界上的超級軍事大國。
寶石象征著金錢的力量。就如一句格言所說:“記住黃金規則:有黃金的人製定規則。”
鏡子象征著自知的力量。而在日本人看來,自知是三種力量中最寶貴的。
窮人和中產階級更多地讓金錢的力量控製他們。他們起床工作,卻不問自己這樣做的意義;每天為錢去工作,但並不真正懂得錢。於是大多數人就讓錢來控製了他們,與他們對抗。
如果他們有一麵鏡子,也許會對鏡自問:“這有意義嗎?”可通常是,人們不相信他們自己內在的智慧,而隻是隨波逐流,人雲亦雲。他們做一些事是因為其他人這麼做,他們總是服從而不去提問。對於“分期付款”、“你的房屋就是你的資產”、“你的房屋是你最大的投資”、“欠債可以抵稅”、“找一個穩定的職業”。
“別犯錯誤”、“別冒險”之類的話,他們一概接受從木質疑。
很多人認為在公眾麵前說話比死還可怕。按精神病學的說法,害怕在公眾麵前說話是因為害怕被排斥、害怕冒尖、害怕被批評、害怕出錯、害怕被逐出。簡言之,是害怕與別人不同,結果阻礙了人們去想新辦法來解決問題。
這也就是我那受過教育的爸爸所說的“日本人最重視鏡子的力量”的原因,因為隻有當他們看鏡子時,才能發現真相,即大多數人談“穩定”的原因是出於恐懼。其他事也一樣能借助鏡子來看清,如運動、社會關係、職業和金錢等。
正是由於這種恐懼,即害怕被排斥的心理,使人們服從而不去質疑那些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或流行的趨勢:“你的房子是資產”、“用一個貸款來結束其他負債”、“努力工作”、“提升”、“有一天我會成為副總統”、“存錢”、“加薪後我要買更大的房子”、“共同基金是最安全的”等等。
大多數人的財務困境是由於隨大溜,簡單地跟從其他人所造成的。因此我們都需要不時地照照鏡子,去相信我們內在的智慧而不僅隻是恐懼。
邁克和我16歲時,我們在學校有了麻煩。我們不是壞孩子,隻是開始遠離人群。我們在周末及平時放學後為邁克的爸爸幹活,幹完活後,我們會花幾個小時坐在一邊聽他爸爸和銀行經理、律師、會計師、經紀人、投資商、經理和員工開會。邁克的爸爸13歲就離開了學校,現在卻指揮和命令著一群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對他唯命是從,並且當他對某個問題表示不滿時畏懼不已。
富爸爸不是一個隨大流的人,他是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人。
他憎惡“我們必須這麼做,因為其他人都這麼做”這類的話,他也憎惡“不能”這個詞。如果你想讓他做什麼,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對他說:“我想你辦不了這件事。”
邁克和我通過參加富爸爸開的各種會議學到了不少的東西,甚至在某些方麵比在學校裏包括大學裏學到的都要多。邁克的爸爸沒有受過高等學校教育,但他有很多的財務知識並且最終獲得了成功。他曾一遍又一遍地對我們說:“聰明人總是雇比他更聰明的人。”
所以,我和邁克時常有幸花幾個小時聽那些聰明人說話並向他們學習。
因此,邁克和我很難遵循老師所教的那些傳統的教條,這樣問題就來了。當老師說“如果你得不到好成績,在社會上也幹不好”時,我和邁克就皺起了眉頭。當我們被告知要遵循既定的程序、不要偏離規矩時,我們看到這種學校的程序是如何扼殺創造性的。我們開始明白為什麼富爸爸說學校是生產好雇員而不是好雇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