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和我經常問我們的學校老師,我們所學的東西為什麼不實用,或是問為什麼我們不學習有關錢的知識及其運動規律。對後一個問題,我們得到的回答常常是錢並不重要,如果我們學習優秀,錢自然會來的。
我們對錢的力量知道得越多,與老師和同學的距離就變得越遠。
我那受過高等教育的爸爸從不對我的成績施加壓力,這使我時常感到驚訝,但我們為錢的事爭論過。我想在曆歲時,我就已經有了比爸媽更多的財務基礎知識。因為我經常看書,經常聽審計師、企業律師、銀行家、房地產經紀人、投資人的談話,而爸爸每天隻同老師們談話。
一天,當爸爸告訴我我們的房子是他最大的投資時,一場不太愉快的爭論發生了。當時我對他說我認為一座房子並非是一個好的投資。
下圖反映了我的富爸爸和窮爸爸在房子問題上的不同觀念,一個認為他的房子是資產,另一個則認為是負債。
我還記得我畫了下麵這張圖向爸爸說明他的現金流向,我也向他指出了擁有房子後帶來的附屬支出。房子越大支出就越大,現金會不斷地流出。
今天,我仍在向房子是資產的觀念挑戰。我知道對許多人來說,房子是他們的夢想和最大投資,而且有自己的房子總比什麼都沒有強,但我仍想用另一種思想來替代這一教條。
我妻子和我也喜歡大而時髦的房子,但我們知道那不是一項資產,由於它使錢從我們口袋中流出去,所以它是一項負債。
因此我提出這個論點。我並不想讓所有人都同意我的觀點,因為房子畢竟是人們感情的寄托。此外,對於錢的熱衷會降低財務方麵的理智,我的個人經曆告訴我,錢能使決策變得情緒化。
1.對於房子,我要指出大多數人一生都在為一所他們並未真正擁有的房子而辛苦地工作。換句話說,大多數人每隔幾年就買所新房子,每次都用一份新的30年期的貸款償還上一筆的貸款。
2.即使人們從住房抵押貸款的利息中得到了免稅的好處,他們還是要先還清各期貸款後,才能以稅後收入支付各種開支。
3.財產稅。我妻子的父母每月要為他們的房子交納高達100O美元的財產稅,這是他們退休後要交的一項稅款,這種稅賦使他們的日子很緊張,他們時常感到要被迫搬離了。
4.房子的價值並不總是上升。1997年,我的一位朋友有所價值1百萬美元的房子,而今天他的這所房子隻值70萬美元了。
5.最大的損失是機會損失。如果你所有的錢都被投在了房子上,你就不得不努力工作,因為你的現金正不斷地從支出項流出,而不是流入資產項,這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現金流模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如果一對年輕夫婦早點在他們的資產項中多投些錢,以後幾年他們就會過得輕鬆些,尤其是他們準備把孩子送入大學的話。因為資產項中的投資會使他們的資產不斷增加,自動彌補支出。而先投資買下一所大房子的做法隻不過是取得抵押貸款以支付不斷攀升的開支,其結果不過是拆了東牆補西牆。
總之,決定擁有很昂貴的房子,而不是早早地開始證券投資,將對一個人的財務生活在以下三個方麵形成衝擊:
1.失去了用其他資產增值的時機。
2.本可以用來投資的資本將用於支付房子的各種高額、長期開支。
3.失去受教育機會。人們經常把他們的房子、儲蓄和退休金計劃列入他們的資產項目。
因為他們無錢投資,所以也就不去投資,這就使他們無法獲得投資經驗,並永遠不會成為投資界認可的“成熟投資者”。而最好的投資機會往往都是先給那些“成熟投資者”,再由他們轉手給那些謹小慎微的人的,當然,在轉手時他們已經拿走了絕大部分的利益。
我那受過教育的爸爸的財務狀況,最好地說明了過著“老鼠賽跑”式生活的人的經濟狀況。他們總是量人為出,根本沒可能去投資。結果,他們的負債,比如抵押貸款、信用卡貸款總是比他們的資產還多。 下麵的圖示簡練地解釋了這種情況:
富爸爸的狀況反映了進行投資和減少負債的結果。
富爸爸的財務報表還說明了為什麼富人會越來越富。資產項目產生的收入遠可彌補支出,並且可以用剩餘收入對資產方進行再投資。隨著投資的積累,資產會越來越多,相應地收入也就越來越多,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其結果是:富人越來越富!
中產階級發現自己總是在財務問題上掙紮,原因何在呢?中產階級的主要收入是工資,而當工資增加的時候,稅收也就增加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支出傾向也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同等增加。
他們把房子作為主要資產反複進行投資,而不是投資於那些能帶來收入的真正的資產上。
這種把房子當資產的想法和那種認為錢越多就能買更大的房子或消費得更多的理財哲學就是形成今天債台高築的社會的基礎。過多的支出把家庭拖入到債務和財務不確定性的旋渦之中,這種情形甚至發生在人們工作成績優秀和收入固定增長的時候,而這種高風險的生活正是由於缺乏財務知識教育所造成的。
90年代經濟不景氣,人們大量失業,就已經表明了中產階級的財務狀況是多麼脆弱。
公司養老金計劃突然被“401K計劃”所替代,社會保障體係明顯地陷入困境,不能再成為退休後的生活來源,恐慌在中產階級中產生。而今天來看這倒是件好事,許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開始購買共同基金,投資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股市的漸漸複蘇,並且越來越多的共同基金被創立以滿足中產階級的投資需要。
共同基金因其風險小而大受歡迎。一般的基金購買人因為忙著去支付稅款和貸款、儲蓄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償還信用卡等,根本無暇去研究如何投資,所以他們依賴於共同基金的管理專家來幫助他們投資。而且,因為共同基金投資多個項目,使他們感到風險被“分散化”了。
這些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讚成基金管理人提出的‘’風險分散“的說法,他們想安全運作,避開風險。
但真正的原因仍在於早年缺乏必要的財務知識教育,這也是普通中產階級被迫回避風險的原因。他們必須安全操作,因為他們的經濟地位虛弱:他們的資產負債表從未平衡過,承擔著大量債務而且沒有能夠產生收入的真實資產。他們的收入來源隻是工資,生活完全依賴於他們的雇主。
所以當名副其實的“關係一生的機會”來臨時,這些人無法抓住機會,他們必須保證安全,因為他們負擔著高額的稅和債務。
正如我在本部分開始時所說的,最重要的規則是弄清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差別。一旦你明白了這種差別,你就會盡力去隻買入能帶來收入的資產,這是你走上致富之路的最好辦法。不斷地這樣做,你的資產就會不斷增加。同時還要注意降低你的負債和支出,這會讓你有更多的錢投入資產項。很快,錢會多到可以讓你進行一些投機性的投資了,這些投資能產生從100%到無限的回報,5000美元的投資很快就能翻到1百萬或更多。這種中產階級稱為“太冒險”的投資實際上並無風險,隻是因為你缺乏某些很重要的財務知識而不知道究竟該怎樣去看待這些投資機會。隻要你擁有足夠的財務知識,你就不必害怕去“冒險”。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你就是下圖所展示的情況:
作為一個自己有房子的雇員,你努力工作的結果如下:1.你為別人工作。如大多數人為工資而工作一樣,你的努力使雇主或股東致富,你的工作和成功將使雇主成功並且可以提早退休。
2.你為政府工作。政府在你還未看見工資時就已拿走了一部分,努力工作隻是使政府的稅收增加。大多數人都在為政府工作。
3.你為銀行工作。繳稅後,你的下一筆最大支出該是償還抵押貸款和信用卡貸款了。
問題是如果你隻懂得工作努力,上麵三方從你那兒拿走的勞動成果也就會越多。你需要學會怎樣才能使你的努力更多地、更直接地為你和你的家人帶來益處。
一旦你決定把精力集中於創建自己的事業,你該怎樣確立目標呢?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的目標是保住他們的職業並依賴工資取得他們想要的資產。
隨著資產的增加,他們應怎樣衡量自己的成功呢?何時他們才能意識到他們是富人且擁有財富?如同我有自己的資產和負債定義一樣,我也有自己對於財富的定義。實際上這是我從一個名叫巴克敏斯特。菲萊的人那兒借用的。有人把他叫作騙子,而另一些人則稱他為天才,幾年前圍繞他在建築業有不少的流言。他在1961年曾申請了一種圓頂結構專利,在申請中,菲萊講了一些關於“財富”的話。起初這個定義的確令人迷惑,但是讀過後,你就開始有感覺了。他是這樣定義的:財富就是支持一個人生存多長時間的能力,或者說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還能活多久?
不像淨資產被定義為資產和負債間的差額那樣,盡管這種定義常常充斥於人們關於支出的廢話以及關於某物值多少錢的觀點中。財富的這一定義為發展一種新的真實準確的衡量方法創造了可能性,現在我能衡量並且的確知道我經濟獨立的目標已實現到哪一步了。
淨資產通常包括那些非現金資產,就像你買回後堆在車庫裏的材料。財富則衡量你的錢正在掙多少錢,以及你的財務生存能力。
財富是將資產項下產生的現金流與支出項下流出的現金流進行比較而定的。
讓我們來看個例子。比如說我的資產每月可產生1000美元,可我每月卻要支出2000美元,那我還有什麼財富可言呢?
讓我們回到巴克敏斯特。菲萊的定義,用他的定義,我還能活幾天呢?假定一個月30天,按這個定義,我隻能活半個月。
當我每月從資產項可得2000美元時,那我就有財富了。
當然我並不富有,可我有財富了。現在每個月我從資產項得到的現金流與支出等量。
如果我想增加支出,我首先必須增加資產項產生的現金流來維持我的財富水平。注意,這時我不再依賴工資,如果我辭職了,我每月還能用資產項產生的現金流維持支出,也就是說我仍能夠生存。
我的下個目標是從資產中得到多餘現金再進行投資。流入資產項的錢越多,資產就增加得越快;資產增加得越快,現金流入得就越多。隻要我把支出控製在資產所能夠產生的現金流之下,我就會變富,就會有越來越多除我自身勞動力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來源。
隨著這種再投資過程的不斷延續,我最終走上了致富之路。
請記住下麵這些話:
富人買入資產;
窮人隻有支出;
中產階級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那麼我該怎樣開始我的事業呢?請聽麥當勞的創立者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