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的《狂歡節》是一首具有幻想風格又有自傳性質的曲子,由20首短曲組成,每段都有不同的風格。
而最後以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作為壓軸,絕對是錦上添花,獲得現場2000多名聽眾熱烈的掌聲。
整個晚上,李雲迪的演奏都展示出對不同風格作品出色的駕馭能力,令樂評人豎起的尖利的耳朵也難以察覺一絲瑕疵。
權威樂評人亞曆山大·瓦迪(Alexander Vardi)寫了一篇完整的報道:
完美來自不斷的練習
對李來說,無疑他將有一天可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在卡內基音樂廳開獨奏會。這位23歲的鋼琴演奏家自從2000年贏取了華沙的肖邦國際鋼琴大賽後,已經名譽滿載地被稱為“浪漫派鋼琴大師的接班人”了。上星期命運來臨並速成了李在卡內基演奏廳的初演:Murray Perahia本預定在4月3日於大廳演奏,資深鋼琴演奏家的老手指傷得足夠要他延遲卡內基的演奏,因此Georgia Straight(《喬治亞周報》)第一時間與李通電話,希望他可從紐約酒店出發,準備替代這位老音樂家出場。
“遇上這樣的事的確讓人興奮。當然,我也感到很榮幸。”他以絕不慌張的口吻說。
溫哥華的觀眾應該感到愉快了。兩首在紐約演奏過的曲目:莫紮特的C大調奏鳴曲及舒曼的《狂歡節》,將在4月7日星期五Orpheum(奧芬大劇院)當晚也會重奏,但是紐約觀眾卻無緣欣賞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曼哈頓聽眾將會聽到李斯特的奏鳴曲,幸運的是我們將會聽到肖邦的《大波蘭舞曲》。
若說我們得到更好的待遇,可能會引起爭議,不過無論如何兩岸的聽眾也都會聽到一個技巧完美無瑕的節目。當然,一切都是恩賜的。
在《樂聚維也納》CD中,李深深地體驗了這些200年的經典之作並為它們做出充滿情感及活力的演繹。他對莫紮特那首也許已有太多人演奏的奏鳴曲,有特別引人注目的演繹,李能如此深深地表達出這如舞曲般的音樂精髓,不禁讓我懷疑他是不是一個對舞蹈藝術感興趣的人。
的確,他甚至於在出生時已經對此感興趣。他說:“我愛很多不同的事,會看很多歌劇,而我的媽媽也曾學過芭蕾舞。但我不會跳舞。”但聽他演奏卻不是這回事,不過李仍解釋他大部分演繹的靈感也是在勤練中得出來的,也許這首莫紮特奏鳴曲是個例外吧。
他感激地說:“我愛莫紮特,他的音樂讓我培養出對音樂的自然感覺,因為他的音樂非常自然和天真,並讓聽的人非常放鬆和快樂。而這首曲子已被很多人用各自的風格演奏過,因為這是一首十分美妙的曲子。一首偉大曲子的演繹可以是自由的,並不會局限於單方麵的感覺。我認為對這曲子特別如此,我甚至在不同的演奏會做出不同的演繹,而一切取決於我當下的感覺。”
肯定的是,當李10歲住在中國重慶,還是個小天才時已經彈奏莫紮特了。而增加新曲目時他會采取更加博學的方法。他解釋:“我通常檢查至少七個不同版本,因為我希望確定我的版本中包括拍子、排版及全部譜上的數據是正確的。其次,我會嚐試聽很多不同藝術家的演繹。我特別愛聽上個世紀的音樂,甚至19世紀的鋼琴演奏家像拉赫瑪尼諾夫等。還有,我會與其他音樂家交流心得。當然,我需要切實地在台上演奏過,以找出一個對我來說最佳的演繹方式。”
雖然李沒有指出哪位大師能激起他的興趣,但現在他正練習一些巴赫作品。明顯地他是一位喜歡自我挑戰的人,難保有一天,他會灌錄那首《哥德堡變奏曲》,但他說他的下一張CD將會與樂隊灌錄肖邦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他說:“我認為現在是時候灌錄它了,我剛剛與鄭明勳指揮和倫敦交響樂團合作過該曲,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
“快樂”這個詞語不斷出現在他的話語裏,這位和藹可親的鋼琴演奏家一定知道自己能發展演藝事業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
李雲迪在卡內基音樂廳獲得成功,甚至有人認為是他自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後的另一個事業高峰,可能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演出。而他本人似乎並不十分看重這些說法,他隻在乎,並且—貫如此地在乎自己的演奏是否最好。
李雲迪對我說:“說實話,我並不介意演出的場地,至於另一個高峰,我也沒有想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我藝術上的進步。外界評論是我無法左右,也不想左右的。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就是不論演出還是唱片,如何能讓我的音樂達到一個飛躍和提高,這最讓我滿足。”
結束了卡內基音樂廳的獨奏會,也正式拉開了李雲迪2006年春季13場北美巡回演出,此次巡演在紐約、波士頓、舊金山、洛杉磯、多倫多、蒙地卡羅、溫哥華等重要城市舉辦。而在接下來的十多天裏,他繼續給大家帶來“驚喜”,我無法逐記載每場演出,但是樂評人的熱衷卻留下了些許痕跡。
《紐約時報》:十足的音樂性。
《華盛頓郵報》:
他是位無極限的鋼琴家。莫紮特K330鋼琴奏鳴曲,李給予作品以完美的聲音。把李稱為一位“思想家”似的鋼琴家並不為過。李雲迪證明了他已是世界一流的鋼琴家。
《波士頓環球報》:
閃光燈在掌聲中此起彼落,就像David Ortiz(美國紅襪隊明星球員)在Fenway球場擊球一樣!他的潛力是無止境的。他的彈奏有精致的聲音,充滿豐富的色彩,他的分句猶如行雲流水般,並極度音樂化。李雲迪的彈奏體現了純淨、優雅和不做作的優美。
溫哥華的演出評論:
為了使自己的彈奏更加有力度,李雲迪還會以半站立姿態使手指的力量發揮到最佳狀態。在彈奏瑪祖卡的時候,他甚至還會用他的左手來指揮右手單獨的演奏。李雲迪對19世紀浪漫派的演奏,時而如風暴般爆發的熱烈,時而又有陷入沉思的安詳與穩重,他對這種演奏的“喜怒無常”有濃厚的興趣,迎合了他個人的愛好,因為他一直喜歡充滿張力的音樂。
樂評人詹姆斯·沃特曼(James Whatman):
吸引群眾的演奏會
國際知名的古典鋼琴演奏家李雲迪在von der Mehdenv(音譯:韋登麥登)演奏廳,向一批一早沽清樂票的樂迷演奏。演奏會由約格森中心和藝術學院主辦。
觀眾在演奏會正式開始之前很久已經進入觀眾席,並急切地想親身體會李的音樂天分。“我聽聞他是非常好的,”來自Shannon Townsend Mass的Crowley(克勞利)說,“我盼望聽見他的演奏。”
根據演奏會中一些聽眾的看法,李大眾化的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他的年紀。18歲已得到國際名望是極少人可達到的成就,Alla Nebrat說:“他能給青年人帶來為將來努力的希望。”
在演奏了莫紮特和舒曼的曲目後,李感動於觀眾的反應,因此在中場休息時他完全地改變了下半場的曲目,觀眾亦因這變動而感到既驚且喜。
“他對鋼琴和他演奏的曲目有極佳的控製,”Jon Pruell說,“他是我曾經聽過所有之中最佳的。”
觀眾在演奏會的尾聲爆發熱烈的掌聲,給李兩次起立歡呼。得到寵愛的鋼琴演奏家則在演奏會後,為他排隊等候的樂迷留下親筆簽名。
樂評人馬修·埃瑞克遜(Matthew Erikson)寫道:
李雲迪剛完成了卡內基音樂廳的演奏,星期二晚上已經到達康奈蒂克大學的音樂廳並準備了一套包括莫紮特、舒曼及李斯特的曲目。這場滿座的演奏會完全可今聽眾感受到他對音樂的專業及一份日漸濃厚的藝術性,讓人歎為觀止。
李2000年奪取了有名的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從此為人所識,而他當年不過18歲。比賽的成功令他可與DG簽約並與阿格裏奇、齊默爾曼、波利尼一樣,成為當代其中一位最受歡迎的鋼琴演奏家。
星期二晚的演奏會中,李的和弦響如雷鳴,音階的彈奏閃耀而清脆,八度音的飛躍更讓人眼花繚亂。一切完全讓聽眾感受到他是一位技巧高超的演奏家,而當晚第一首演奏的莫紮特樂曲亦證明一切並非隻是技巧上的炫耀。
而在這首C大調鋼琴奏鳴曲中,李能奇跡般地從大學那部殘破的斯坦威鋼琴上得到這樣仔細如管弦樂隊般的微妙音色,雖然腳踏板的運用仍不算太精致,但李仍能完美地演繹這首樂曲。很少聽見有人可將低音和內在旋律線彈得如此不費吹灰之力,樂句也是如此輕易舒適地唱出來。李對音樂的深度和敏感性完全可在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中表露無遺,尤其是中段轉調部分,在溫柔和悲愴的音色中顯得分外淒美。
李在德國學習,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令他選奏了舒曼的《狂歡節》,他將舒曼變幻莫測和充滿對比的音色處理得相當到位。樂曲開頭著名的和弦如一支大膽的銅管樂般吼叫出來,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音樂如夢似幻的兩個樂段:可愛的“肖邦”和優雅的“基阿琳娜”。
如果說李是一個思考型的鋼琴演奏家也不為過,因他會仔細考慮每個演奏中的細微差異和姿態,因此他並沒有如阿格裏奇般的突發性,但這音樂仍然有如火山的力量,尤其在末樂章“Carnaval”得到了最好的發揮。
話雖如此,李卻表現出另一方麵的突發性:他決定把下半場預定演出的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和肖邦的《大波蘭舞曲》改為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下半場的演出完全是無懈可擊,但更重要的是李的演出有高度的音樂凝聚力,令聽眾能在不用參考節目單的情況下,仍能清楚聽見樂曲動機的一致性和結構,突顯了他對細節和織體的敏感,而中間的賦格曲甚至聽起來已清透得不能再清透了。
沒機會聽見李卓越演奏的樂迷不要失望,他將會在明年2月回到這裏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和意大利指揮理查德·沙爾合作。
李雲迪在康奈蒂克大學音樂廳的演奏還有一段小插曲。沒錯,他臨時改彈了李斯特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這是他音樂直覺作用的結果。演出結束後,他才知道,這首曲子在這個狹小的音樂廳多麼具有意義,而且完全是一種絕妙的巧合。
請允許我先介紹一下他當時彈奏的那架斯坦威,雖然是名琴,卻因為年頭久遠成為“沒落的貴族”。雖然是“沒落的貴族”,卻是康奈蒂克大學的“鎮店之寶”,幾位已謝世的大師級鋼琴家都曾彈奏過它。即便承載著輝煌的曆史,可是這架鋼琴的音色實在難以恭維,李雲迪在演出前試音的時候就已經察覺到了,但是還有別的選擇嗎?他隻有投入更多的處理來發揮鋼琴的音色。
當他剛開始彈奏《b小調鋼琴奏鳴曲》,音樂廳裏的所有觀眾就全被“捉”住了。演奏結束後,激越的掌聲幾乎要將房頂掀翻。
當李雲迪來到後台,這時幾位年邁的老人找到了他。他們圍住鋼琴家,告訴他,就在30年前,也在這個音樂廳,也是這架鋼琴,霍洛維茲彈奏的也是同一首曲子。
“太奇妙了,”老人們顯得非常激動,“30年前的樂曲好像複活了,但是親愛的年輕人,我們要告訴你的是,你比霍洛維茲彈得更出色。”
“當時聽他們這樣說,我覺得很高興,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鼓勵。當然,這不能說我就比霍洛維茲彈得好,一次演奏不能決定什麼,況且鋼琴家未必時時都在一個最佳演奏狀態,但這個巧合讓我也覺得很驚訝,他們的話讓我覺得很滿足,因為我滿足了我的觀眾。”
三
2006年7月,李雲迪與以色列愛樂(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合作展開巡演,指揮是古斯塔沃·杜達梅爾(Gustavo Dudamel)。作為當今最受歡迎的新生代指揮家,25歲的委內瑞拉人杜達梅爾曾先後指揮過倫敦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等一流樂團,現已被任命為哥德堡交響樂團(即瑞典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並於2005年簽約DG唱片公司。
兩位隻相差一歲的年輕人合作,不僅為音樂,更為現場的演奏注入了活力和生機。他們先在以色列的首都耶路撒冷、第一大城市特拉維夫,以及其他城市舉辦了八場音樂會,隨後轉戰意大利斯波萊托,參加當地的音樂節,意大利最大的電視台向整個歐洲現場轉播了演出盛況。音樂節的演出場地設在戶外,背景是一座古堡,因此建築、曆史與音樂融會成絕妙的現場效果,DG公司甚至買下這場音樂會的版權,作為唱片宣傳影片資料。
9月3日,由中國中央電視台、廣西南寧市政府、奧地利國家電視台、奧地利薩爾斯堡州、薩爾斯堡市政府和奧地利聯合藝術製作公司共同策劃的“大地飛歌——中奧薩爾斯堡之夜”大型文藝晚會,在薩爾斯堡老城中心的大教堂廣場隆重舉辦,將慶祝中奧兩國建交35周年的一係列紀念活動推向高潮。
這台藝術盛會彙聚了歐洲各國及中國的藝術家、演員共計400多人。當晚,李雲迪作為晚會的壓軸,演奏了肖邦的鋼琴曲及莫紮特的《小夜曲》,引起聽眾的巨大反響。
有一個小插曲。晚會開始之前,對藝術一向要求嚴苛的李雲迪為了確認現場效果,提出和音響師試音,對方也一口答應。在等候個把鍾頭,所有演出人員排練完畢後,李雲迪走向鋼琴,準備開始彈奏,不料音響師卻因為時間太晚拒絕繼續工作。這引起李雲迪強烈不滿,如果現場的音響效果無法確定,他寧可退出晚會。鋼琴家的強硬和對音樂的完美追求,最終迫使音響師作出讓步。在離晚會開場隻剩下半個小時,甚至已有觀眾入場的情況下方才試音完畢,但也因此成就了當晚最出色的演奏。
10月18日至21日,李雲迪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了格裏格協奏曲,指揮是著名的意大利指揮家法比奧·路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