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彤笙為了說明畜牧業是無處不相宜的,他甚至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在全國不同地區挑選一些社隊,有意識地增加飼料作物的種植麵積,多飼養一些牲畜,逐漸增加人們的動物性食品攝入量,同時以牲畜產品來替代糧食的上交任務,看哪一種經營方式更有效益,更為優越,並願意自己去身體力行。他的這一建議,對於製定我國農業發展方針、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可惜當時我國還剛剛走出“文革”的陰影,仍沒有擺脫“唯上,唯書、不唯實”的僵化思維,這一願望和設想自然難以付諸實施。
“大畜牧業”的關鍵,是飼料問題。盛彤笙先後撰寫了《畜牧業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在畜牧業發展中解決飼料問題的途徑》、《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豫以上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標誌》等文章,就節約和開拓飼料來源提出了許多有效的途徑和可行的措施。他以對全國情況的透徹了解,在文章中算了這樣一筆賬:
“首先可以把每年直接用作燃料燒掉的2億來噸秸稈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經過處理提高其營養價值,先作為牲畜的飼料,再用牲畜的糞便製造沼氣,然後用沼氣渣來肥田,其肥效比廄肥還好。其次,可以推廣輪作和套種各種牧草和綠肥作物,同樣先用它們作為飼料,再用牲畜的糞肥田。此外,我國現在每年還將100多億斤的各種油餅直接作為肥料埋進地裏,各種油餅蛋白質在30豫耀40豫之間,這無異於直接將30億斤耀40億斤蛋白質埋進地裏。在我國的蛋白質並不富裕的時候,這實在是一種不能容忍的浪費。僅僅上述三項結合起來,就已經是粗飼料、青綠飼料和精飼料三者兼備,可以喂養的食草牲畜的數量是很多很多的。既不需要多少投資,更不用引進技術和設備,就可以收到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的效果。到圓園世紀末,將我國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從現在的14豫提高到40豫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這幾篇文章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農業期刊上發表,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這些理論觀點也逐漸獲得中央高層的認可,1982年10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把發展畜牧業提高到更高的地位》的社論,指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肉蛋奶皮毛及其製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很多畜禽產品又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和出口物質,因此,畜牧業的發展狀況對城鄉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四化’建設,都有重大影響。目前,從全國來說,畜牧業還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迫切需要把發展畜牧業提到更高的地位上來。”
“我們的農業發展戰略要有一個轉變,大力發展畜牧業是同農業發展戰略有關的重要一環。目前我國年產六千多億斤糧食,要翻一番,困難較多,如果爭取增產相當於同樣多糧食的肉蛋奶和其他食品,就比較好辦一些。要把發展奶牛奶羊當重點來抓。牧區、半農半牧區都有發展奶畜的要求和條件,有的地方要改良草場和人工種草,有的地方有現成的草場資源和各類飼料資源可資利用。要組織和輔導社隊、專業戶和廣大農戶,大力發展鮮奶和奶製品生產。人們消費的肉蛋奶多了,就會減少糧食的消費,並有利於增強人民的體質。畜牧業的發展還將為農田提供大量有機肥料,促進糧食單位麵積產量的提高。由此可見,抓畜牧業也就是抓糧食,我們應當用抓農業的勁頭狠抓畜牧業。”
至此,盛彤笙的“大畜牧業”思想得到全盤肯定。同時,關於“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的觀點也得到國家層麵的認可。社論指出:
“我國畜牧業年總產值隻占農業年總產值的14豫左右,比重過低,我們要經過多年的努力,使全國畜牧業生產逐步接近和達到種植業的規模,盡快趕上經濟較發達國家的農牧業發展水平。”
社論中雖然沒有直接提“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樣一句話,但其中的“接近和達到”自然是占“50%以上”之意,“趕上發達國家農牧業發展水平”,更是對“農業現代化”的表述。《人民日報》這篇社論,甚至可以說是盛彤笙在中科院學部大會上發言的翻版。他看後非常欣喜,在寫給任繼周的信中說:“這些話正是我倆極力呼籲和建議的,現在總算在文字上得到中央的認可。”
盛彤笙當年提出的通過養畜,秸稈過腹還田,沼氣照明做飯,糧食豐收增產,農牧相互促進的設想,在今天許多地方已變成了現實。其中不但體現了當今社會提倡的循環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而且成為一種較為理想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甘肅省的平涼、張掖、臨夏、甘南等地,以畜牧業為代表的產業帶動培育其他產業的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就是對盛彤笙理論觀點最好的詮釋。2011年6月,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省紀委書記蔣文蘭,副省長澤巴足及中外頂級專家參加的“甘肅天然優質畜產品及生產體係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他們所研討的畜牧業循環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正是30 年前盛彤笙“大畜牧業”思想的深化和在甘肅實踐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