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彤笙猶如高超的棋手,往往能走一步看十步,見微知著,洞察未來。他的這些前瞻性的理論觀點,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當前我國畜牧業發展的現實,已經充分證明了他的這一戰略構想意義深遠。近30年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畜牧業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畜產品總量大幅增加,畜產品質量迅速提高,畜牧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和區域化步伐加快。據農業部消息,2009年我國畜牧養殖業全年肉類總產量7500萬噸,人均年肉占有量115斤;禽蛋產量2660萬噸,人均日占有蛋0.87枚;奶類產量3650萬噸,人均日占有奶0.15斤。我國的畜牧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34%,發展快的地區,畜牧業收入已占到農民收入的40%以上,初步達到了盛彤笙當年所期望的目標。畜牧業在保障城鄉食品價格穩定、促進農民增收方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地方畜牧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畜產品的增加,對強健一個民族,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些驕人的成就,足以告慰盛彤笙的在天之靈。
當然,也應看到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我國整個畜牧業的發展基礎還很薄弱,不少人口仍處於貧困狀態。前不久,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談到加強農村義務製教育,曾直言不諱地說:“而農村呢,有的地方依然吃不飽。我們解放了這麼多年,農村的農民這麼貧苦。農村的學校,一個人一杯牛奶、一個雞蛋都吃不到,青海省僅是800人的試點能吃到,青海全省有3萬中小學生,800人跟3萬人怎麼能比啊?”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國家高層領導那一顆惦記的仍然是肉蛋奶、仍然是百姓營養的拳拳之心。看來,要實現盛彤笙當年的願望,還要作長期的、艱苦的努力。
盛彤笙作為一位科學大家,他的偉大之處,不是在於提出一種或幾種實用技術和具體措施,而在於給人們指出一個努力的方向、一個奮鬥的目標、一個科學的構想。這使我們不僅想起另一位科學巨人錢學森。2010年,其子錢永剛到甘肅農業大學參加“錢學森沙產業班”的一項活動時,說過這樣一件事。他的兒子有一次對錢學森說:“爺爺,你真偉大!你既是中國的航天之父,又是“兩彈一星”元勳,我們單位在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還組織開展向你學習呢!”
錢學森笑著對孫子說:“爺爺以前搞的原子彈、氫彈,那都是別人發明的,是成熟的東西加以利用,爺爺隻不過照著人家的做罷了,哪算什麼偉大?爺爺現在提出的沙產業、草產業,在大西北的不毛之地搞農業生產,而且是大農業生產,到21世紀,廣袤的沙漠、戈壁、草原將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源泉,發揮著巨大的經濟效益,造福國家,造福人類,那才叫偉大呢!”
說到這裏,讓我們簡單地來了解一下錢學森的沙產業、草產業是怎樣一回事。
1984年,錢學森曾先後在中國科學院農業研究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上,預見性地提出人類將迎來第六次產業革命,出現農業型知識密集型產業體係。
這一構想源於圓園世紀60年代在酒泉衛星基地考察時的靈感。錢學森認為:凡是有陽光普照,又有能生長可直接進行光合作用的空間區域,都可以作為農業型知識密集產業的發展空間。按生產地域空間和生產活動空間的差異可區分為: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五種類型。於是,沙產業一詞應運而生。
錢學森所倡導的知識密集的沙產業理論,改變了幹旱荒漠地區曆來普遍采用擴大耕地、增加用水的開發農業產業的方略,將提高這裏的光合作用轉化效率作為開發方向。
錢學森還在我國首倡草產業概念。他曾經給內蒙古自治區13億畝草原算了一筆賬:從1947年到1983年這37年中,畜牧業累計產值100多億元,折合每畝草原年產值才0.2元多,比每畝農田的年產值小得多,這不能用現代科學技術去改變嗎?該區農田大約才7000萬畝,而草原麵積卻是農田麵積的18倍還多,所以草業的產值完全可以大大超出農業的產值,草業興旺發達起來,它對國家的貢獻不會小於農業!它將大大增加肉食的供應,改變我國人民的食品構成。
一個搞肉奶蛋的畜牧獸醫科學家,一個搞導彈、原子彈的核物理學家,他們都是以一句簡潔的語言,表達一種深邃的思想,提出一個深遠的戰略構想,雖然在技術層麵和具體作法上會不斷發生變化,但它的前進方向是不可改變的。“我要讓我的同胞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兩位科學巨匠,就這樣心係“三農”,誌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