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大畜牧業”的構想(1 / 3)

有人說,盛彤笙一生隻辦了一個學校,譯了兩本書。這話誠然有惋惜的成分在內,但也有失偏頗,因為忽視了他作為一個科學大家深邃的思想以及對社會的深遠影響。從盛彤笙的許多講話、提案和文章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他那渴望國家富強、心係百姓疾苦的寬闊胸懷,更見到他那撥開眼前的重重迷霧,以非凡的目光和遠見卓識,洞察和預見未來,看清曆史走向,指明前進目標的大才華和大智慧,這何嚐不是於國於民的巨大貢獻呢!

發展我國的畜牧業,始終是盛彤笙矢誌不渝的追求。他以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以對世界畜牧業發展的透徹了解,在堅守中充滿靈動,經過20多年的不斷思索,形成了“大畜牧業”構想的神來之筆。

1981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分組學術會上,盛彤笙首次明確提出:“應當樹立‘大畜牧業’的思想。”同月,這一發言在《人民日報》發表。這篇發言精彩紛呈,觀點新穎,料事如神,30年過後讀將起來,仍倍覺親切,深深感慨以後形勢的發展就是按照這條思路循序漸進的。

所謂“大畜牧業”的理念,盛彤笙解讀說:“即常說的世界上隻要有植物生長的地方,無不能養牲畜,發展畜牧業。換而言之,畜牧業應當無所不在之意也。”

從這一理念出發,他不讚成把一個國家劃分為什麼農區、牧區、半農半牧區。他說,不能將畜牧業僅僅限於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西藏這些牧區,這會對農耕區畜牧業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畜牧業是無處不相宜的,例如森林,隻要不是苗圃和幼林,隻要地上同時還長有適口的青草,就能放牧牲畜,其中疏林地帶作為牧場的價值,甚至比好的草原還高。而放牧的牲畜反過來又可以為森林施肥,促進樹木的生長,做到林牧兩利。至於作物區,除輪作和套種的飼料以及牧草和綠肥作物可以喂養牲畜之外,農產品加工之後的糠、殼、麩、渣、糟、漿、餅、粕,無一不可作為牲畜的飼料。至於草原和草山之可以放牧牲畜,水域之可以飼養水產,更是普通的常識。甚至城市周圍,也可以利用殘羹剩飯以及屠宰下腳料和食品工業的廢料來發展養豬、養雞和奶牛等各業,以就近供給城市所需的肉蛋奶。尤其是作物區更是一個最大的畜牧業基地,目前我國95%以上的肉和100豫的蛋都是靠這裏供應的。南方山區畜牧業的發展,也應當引起重視,利用那裏的山坡地、草地,增加肉蛋奶的產量。所以,我們除應樹立“大農業”和“大糧食”的觀點之外,還應當樹立“大畜牧業”的思想。也隻有在全國所有的地方都把畜牧業重視起來,發展起來,“大農業”和“大糧食”的目標才能達到。

在當時“以糧為綱”占統治地位的形勢下,“大畜牧業”理念的提出,實在需要非凡的理論勇氣,否則,又將被視作異端加以剿滅。

如何才能稱之為“大畜牧業”,有沒有量化指標呢?盛彤笙在發言中提到這樣一個概念:“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在歐美一些農牧業發達的國家,畜牧業的總產值大都是接近或超過農業總產值。同時他認為,“到2000年或2010年,我們至少要達到發達國家1980年的水平,才能勉強算得上現代化了”。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對如何認識“農業現代化”,就有了一個具體的衡量標準和參照的坐標。

盛彤笙也了解到有這樣一些議論,說什麼要保持我國人民吃素菜飯的優良膳食傳統,不要走外國人的彎路,要提防我國人民過於肥胖起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上升,等等。他認為,持有這樣觀點的同誌,至少是離開中國的實際遠了。目前我國人民平均全年不過24斤肉,絕大多數地方的農民由於種種原因,食肉量還遠遠低於這個水平。假如按照目前我國畜牧業的常規速度發展下去,到2000年,也就是20年後,全國每人每天才不過能吃到一兩四錢帶骨肉,每三天才能吃到兩個雞蛋。那麼,我們首先應當為廣大人民擔心的,絕不是什麼肥胖症和心血管病的問題,而是蛋白質和其他營養仍然不足的問題。

盛彤笙還引用《人民日報》報道的一則消息說:“1980年我國城市人均肉食消費量,四川省為57.1斤,居全國第一;北京市為56.9斤,居全國第二,即使以城市的這種最高標準,人均每天隻有一兩六錢帶骨肉。那些鼓吹‘要維持我國優良的膳食傳統’論調的人,我敢肯定,他們一定居住在大城市,享受著肉乳的美味,和杜甫《蠶婦》詩中的‘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一樣,‘主張蔬食者,不是素餐人’。”

離盛彤笙提出這一構想已經30年過去了,現在我國的確有部分人群中出現上述問題,出現營養過剩的情況,但這不是畜牧業發展之憂,而是營養方式與飲食習慣之憂。2010年在討論如何應對我國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時,溫家寶總理認為隻要有糧有肉,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2011年上半年,豬肉價格上漲過快,帶動物價整體上揚,國務院還召開專題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如何扶持生豬生產,控製豬肉價格上漲的問題。中央電視台財經評論員在預期下半年物價走勢時,詼諧地說:“下半年能不能抑製通貨膨脹,還得看豬的‘臉色’”。看來肉類還不是人類健康的大敵,而是事關國計民生所需、事關國家穩定大局。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