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央領導也加入到挑戰“以糧為綱”的行列,這樣一來,風向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1983年8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誌來甘肅視察。他說:
“我到甘肅來,不唱天,不唱地,專唱一本草木記。甘肅省委提出要治窮致富的問題,治窮致富的關鍵在哪裏?這兩天我們共同商量的結果是;一個要種草,一個要種樹,叫種草種樹,治窮致富。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把甘肅變成一個全國第一流的林業基地和牧業基地。我們不提什麼糧食基地,沒有糧食怎麼辦呢?林業搞上去了,牧業搞上去了,糧食自然會搞上去的。我看了你們一個舞蹈,叫‘反彈琵琶’。沒有糧食你老是抓糧食,總是抓不上去。所以糧食我索性不談,來個“反彈琵琶”。就是把調子變過來,不能老是老辦法彈。現在不‘彈’糧食,要‘彈’種草,‘彈’種樹,‘彈’林業,‘彈’牧業。昨天我編了個順口溜:甘肅農業要開花,要來它個‘反彈琵琶’。你現在著急搞糧食,反而搞不上去。現在來個‘反彈琵琶’,這無非是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糧食不夠吃。過去糧食不夠吃沒有辦法,現在全國有辦法。你們說中央每年補給你們十二億斤糧食。十二億斤算個啥!就是四百三十個列車嘛,一年下來,一天還不到一列車半。所以,中央多給你們幾年糧食問題不大。但是,林業搞不上去,牧業搞不上去,老百姓就富不起來,糧食也永遠搞不上去。甘肅把林業、牧業搞上去,把草種起來,樹種起來,意義可不簡單!”
胡耀邦還說,我們思想來一個大轉變、大解放,就是不從抓糧食去抓糧食。先有了草,有了樹,才能多喂牲口,喂了牲口就有肥,有了肥就有糧。你沒有牛,沒有豬,沒有羊,就沒有肥。你要搞糧,連燒的都沒有,還搞什麼糧!今天我講兩個口號:一戶人家“十畝草山兩畝林,子子孫孫不再窮”;“兩頭牲口十隻羊,光景一年比一年強”。
在視察中,胡耀邦還題詞:
“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是改變甘肅麵貌的根本大計”。
盛彤笙從1963年提出種草養畜,加快畜牧業發展的建議,到中央領導接受這一意見,大念草木經時,已過了整整20個年頭。其間從批判、排斥、不被理解,再到提升為戰略高度加以肯定,走過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他並沒有因一時的不理解甚至批判而沮喪過、動搖過、灰心過,為了“強壯一個民族”的崇高目標,他始終是矢誌不移、孜孜不倦,一往無前。當得知胡耀邦等中央領導在甘肅視察時的有關講話後,他十分感慨地說:“領導上能夠提倡先從種草、到處種草做起,這就很好。有了草就不怕畜牧業得不到發展,有了草我們就會有做不完的事情。”
一個科學家的胸襟就是這樣博大而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