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華羅庚(2 / 2)

相關鏈接

華羅庚的故事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袒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從1965年開始,華羅庚將工作重心放到數學在工農業生產的普及方麵。他選擇了以改進工藝為主的“優選法”和以改善組織管理為目的的“統籌法”,並加以普及。他撰寫的以這兩種方法為內容的小冊子,深入淺出,普通工人也能讀懂。他還身體力行,幾乎跑遍全國加以宣講。這在中外數學界可說絕無僅有,無怪乎在1980年的國際數學教育會議上,華羅庚所做的大會報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普及數學方法的若幹個人體會”贏得了與會人士最熱烈的掌聲。

華羅庚曾寫過不少文章向青年人傳授治學經驗和學習方法,他提出“聰明在於積累,天才在於勤奮”,勉勵青年人勤奮學習、工作。他把讀書學習和打好基礎形象地概括為“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過程。“由薄到厚”是學習、接受的過程,即讀書過程中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書就越讀越“厚”了。“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煉的過程,即把所學的東西經過咀嚼、消化、融會貫通,提煉出關鍵性的問題,掌握其精神實質,這樣書又變得越來越“薄”了。

華羅庚十分關心和支持數學教育事業。20世紀50年代初,他親自主持編寫了我國第一套中學數學教材。華羅庚熱心倡導在中學開展數學競賽活動。從1956年至1979年,他多次擔任北京市和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並親自主持命題、監考、閱卷和評獎等工作。特別是競賽前,他常親自給學生作報告,並將報告內容整理出版了幾本通俗讀物,如《從楊輝三角談起》、《從祖衝之的圓周率談起》、《從孫子的神奇妙策談起》、《數學歸納法》等。不僅向中學生傳授數學知識,還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傳世佳言——

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

科學是實事求是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

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在尋求真理的長河中,唯有學習,不斷地學習,勤奮地學習,有創造性地學習,才能越重山跨峻嶺。

華羅庚是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家,對現代數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一生共發表論文約200篇,專著10本,其中有8本被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可列入20世紀經典著作之列。另外他還撰寫了10餘部科普作品。1983年,世界最著名的科學著作出版社——德國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華羅庚論文選集》,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他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副院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他還被選為美國科學院的國外院士(1982年),第三世界科學院的院士(1983年)以及德國巴伐利亞州科學院院士(1985年)。

華羅庚把一生都獻給了數學事業,1985年,74歲高齡的華羅庚東渡日本。6月12日當他正在做學術報告講完最後一句話的時候,心髒病突發。當晚22時,這位中國最傑出的數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永遠離開了我們。華羅庚實現了他自己“鞠躬盡瘁而已”的誓言,在科學講壇上光榮地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