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熊慶來赴瑞士蘇黎世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後,他利用清華大學休假的一年,轉赴巴黎從事研究工作,與著名的函數論專家G.瓦利隆一起致力於函數值分布理論的研究。後來又請假一年,以《關於無窮級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的論文於1934年榮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1934年,熊慶來返回北京繼續擔任清華大學算學係主任和教授。1935年中國數學會在上海成立,熊慶來為發起人之一,並任首屆理事。他還會同北京、上海等地會員倡議,創辦《中國數學會學報》,並任編委。
1937年夏,熊慶來應聘擔任雲南大學校長,上任伊始便竭盡全力延聘教授,添置設備,增設院係專業。在抗戰時期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慘淡經營,將原來僅有300多學生的學校發展成為有文、法、理、工、醫、農五個學院,許多著名教授及1000多學生的大學。
數學家——熊慶來郵票
1949年9月,熊慶來隨梅貽琦團長赴巴黎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次大會,會議結束後暫留巴黎做研究工作。不久患腦溢血致半身不遂。他意誌堅強,恢複尚好,用左手寫字,堅持從事研究工作。此後的7年中在法國發表論文20餘篇,並發表專著《關於亞純函數與代數體函數——R.奈望林納的一個定理的推廣》,後者由巴黎哥特-維拉書局於1957年出版。
1957年6月,熊慶來返回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以後並擔任函數論研究室主任,所務委員會委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工作,在《中國科學》、《數學學報》、《科學記錄》等期刊上又相繼發表論文20餘篇。同時,他招收研究生,指導青年學者,倡導與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從1961年至1964年每年出席全國或北京的函數論會議並作學術演講。在這期間,他還在家中主持北京地區的函數論討論班,每兩周一次。
1959年,熊慶來以無黨派民主人士的身份被推舉為第3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64年底繼續擔任第4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並於次年1月任常務委員。“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於1969年2月3日逝世於北京。1978年4月,中國科學院為其平反昭雪,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
——傳世佳言——
僅念祖國危亡,雲南尤殆,要勵誌向學,勿浪擲分寸光陰,務以造就有用之學,回來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