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袁崇煥的確是對大明忠心耿耿,本不該死得這樣慘的,隻因後金兵臨城下,京城百姓受到了兵燹之苦,所以將所有的仇恨都聚集在了袁崇煥的身上。犯了眾怒的下場,就好像是推翻了多米諾骨牌一樣,那種持續的慣性,力量強大,以一個人的力量根本不能阻止,即使是皇帝也沒有改變的能力。袁崇煥因為遭受了不該遭受的嚴厲酷刑,後世人多為他呼冤,鳴不平,直到現在仍舊是餘音不止。
5.金庸之誤
金庸對崇禎皇帝的評價是極差的,他說:“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書,像袁崇煥這樣加兵部尚書銜的不算)。他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個兵部尚書中,王洽下獄死,張鳳翼、梁廷棟服毒死,楊嗣昌自縊死,陳新甲斬首,傅宗龍、張國維革職下獄,王在晉、熊明遇革職查辦。”朱由檢真是一個多疑而好殺的皇帝嗎?
袁崇煥死後,大明又存在了十幾年。在這十幾年裏,朱由檢非常勤政,《明史》中說他:“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他身上沒有一般帝王荒淫好色的毛病,絕代佳人陳圓圓的美色讓自恃為豪傑的李自成和吳三桂都瘋狂過,但是,朱由檢卻歎息著說“美色誤國”,派人將剛送進宮不久的陳圓圓又送走了。作為一個有責任心的君主,看著國家在風雨中飄搖,他怎會安心享樂。朱由檢必須將心放在國家大政上,而不是幾個美女身上。在朱由檢執政的17年中,他始終支持西方傳教士傳播西學,支持士人們修習西方數理知識,支持新的科技(比如西式火器和西式水利)用於國家建設。他重視科技,是為了振興大明,“科技興國”是他意圖“中興”的一環。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欽天監推算日食失誤,禮部侍郎徐光啟用西學推算卻與實測完全吻合。於是崇禎帝下令設立曆局,由徐光啟領導,修撰新曆。徐光啟聘請了傳教士龍華民、鄧玉函、湯若望和羅雅穀四人參與曆局工作,於1629~1634年間編撰成著名的《大明崇禎曆書》。《大明崇禎曆書》卷帙浩繁,共一百三十七卷,其中理論部分占了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采用了第穀的太陽係結構係統,計算方法則使用了哥白尼和開普勒的西方近代幾何學方法。《大明崇禎曆書》從名字上看似乎隻是一部曆書,而事實上它是一部引進西方數學天文知識的大型叢書。當時,《大明崇禎曆書》雖然修成了,但過了近十年朱由檢才下詔通行天下,一方麵是因為時局動蕩,一方麵是因為保守派人士的反對。其中最激烈的反對者是魏文魁。魏文魁是一位土產天文學家,他堅持認為中國傳統方法推算的曆法精度要高於西法,寫了《曆元》《曆測》兩部書,攻擊徐光啟的西法。魏文魁以布衣身份上書皇帝。朱由檢知道自己作為外行,無法判斷,於是命令魏文魁組成東局,與徐光啟領導的西法曆局辯論。徐光啟還用《學曆小辯》一書記載此事,其標題是“曆局與魏文魁辯論文稿”。徐光啟,字子光,號元扈,諡文定,上海徐家彙人,他是明末科技融合中西、走向近代的關鍵性人物。朱由檢對他十分重視,崇禎五年,便任命徐光啟為內閣大學士,之後一直對他深為信任,即便他生病了都不願放他回家,直到他死在任上。徐光啟死後,朱由檢悲痛萬分,下令罷朝一天,以表示對他的哀悼。說到這裏,很多人認為朱由檢為人多疑,濫殺濫換大臣,不能任人為用,徐光啟的案例可以說是對這話的有力反駁。除了徐光啟外那些有真才實幹的官員都得到了朱由檢的信任和重用,如溫體仁、楊嗣昌、方嶽貢等。溫體仁能做實事,為人清正廉潔,在內閣中長達七年。
不過,金庸先生卻在《袁崇煥評傳》中寫道:“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書,像袁崇煥這樣加兵部尚書銜的不算)。他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個兵部尚書中,王洽下獄死,張鳳翼、梁廷棟服毒死,楊嗣昌自縊死,陳新甲斬首,傅宗龍、張國維革職下獄,王在晉、熊明遇革職查辦。”金庸先生對崇禎皇帝朱由檢的這些評論到底是不是事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