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七編品讀朱由檢(4)(1 / 2)

不過,有人認為朱由檢殺袁崇煥的真實原因是因為他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那麼,朱由檢到底是不是因為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而殺袁崇煥的呢?袁崇煥被冤殺一事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浮出水麵,也就是說在殺了袁崇煥後,所有人都認為袁崇煥死得不冤,的確就該殺千刀。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從康熙十八年(公元1665年)就開始編修的《明史》正式定稿,當時明史中已有“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的記載。這條記載在當時也沒有多大動靜兒,不過就是一些文人看過明史後感歎幾句,刮起袁崇煥是冤殺的輿論風的人是乾隆,乾隆看了《明史·袁崇煥傳》一節後對袁崇煥的死很同情,於是下令下旨查察袁崇煥有無子孫,結果查到隻有旁係的遠房子孫,乾隆便封了他們一些小官。皇帝親自為袁崇煥鳴不平的事情,一下子掀起了翻天巨波,上至大夫,下至平民,凡是有點閑工夫的人都開始為袁崇煥鳴不平,認為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人糊塗,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害死了忠臣,一時間便把袁崇煥與嶽飛掛鉤,認為他的死是千古奇冤。生活在清代中後期的夏燮在《明通鑒》中對反間計的描述非常詳盡,他說當時後金官兵捕獲了明朝的兩名太監,命令副將高鴻中等人看守。皇太極密令高鴻中等人在兩個太監麵前故意作耳語狀:“今日撤兵袁巡撫有密約事可立就矣”,當時其中一個姓楊的太監偷聽到了兩人的耳語,高鴻中等人見計策已成,就故意將太監放跑。兩名太監跑回去,就將此事告訴給崇禎皇帝,於是“上遂信之不疑”,因此殺了袁崇煥。鹹豐年間的潘頤福著的《東華錄》中也提到了這樣的情節。清朝年間的夏燮和潘頤福當然不可能知道反間計實施的詳情,他們的資料來源與明史的資料來源一樣,均出自清康熙年間大力編纂的《清世祖實錄》一書中。明人史料和一些清朝私修的史料如《烈皇小識》《崇禎實錄》《明季北略》《國榷》等均未提及反間計。二太監的事情《崇禎長編》中倒是提的比較詳細,裏麵說提督大壩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被後金兵抓住之後逼問。楊太監說“我是萬歲爺養馬的官兒。城中並無兵將亦無糧餉,昨日選了一千匹馬去了,還有一二百廢馬。”第二日,後金兵從這些馬中挑選了百餘匹來用,然後,將楊太監二人帶到了德勝門讓人看守。不久,後金與大明戰,又奪得了馬匹二百,生擒了士將一員。後來,後金將領寫了一封信讓兩個太監向德勝門和安定門投遞,內言“前些年袁崇煥殺了我們些人,我們惱恨得緊,又聞毛文龍擒了我方士兵,我們所以提兵到此,今要講和要以黃河為界”。從記錄來看,隻說命令兩名太監送信,沒有提到反間計,而且信中說惱恨袁崇煥,與“反間計”是背道而馳。

《崇禎長編》《國榷》《明史》《明季北略》等史料均指明袁崇煥下獄於同月辛亥朔,而《崇禎長編》中卻說明了當時兩個太監還在後金軍手中,“反間計”自然不可能是真的。《東華錄》中說這兩個太監是十一月庚戍被後金兵放走,有時間實施反間計,但是又與《崇禎長編》的時間不符合。而且,皇太極的反間計並不高明。當時後金軍隊中漢語並沒有普及,能說漢語的將領很少,怎麼就偏偏那麼巧,有兩名會說漢語的將士在楊太監二人附近偷偷嘀咕。這樣的最高軍事機密讓兩個太監輕易得知,又讓他們輕易地逃回了明朝皇帝身邊當耳報神,不是很奇怪嗎?後金軍宣稱他們用一本《三國演義》得了天下,反間計一招也是從《三國演義》中學的。皇太極對中原傳統文化半懂不懂,朱由檢好歹也是大明皇帝,他再不濟也不至於想不到這是“反間計”,所以說,因為反間計而殺袁崇煥的理由是說不通的。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袁崇煥被“磔”死。閻崇年先生在《明亡清興六十年》中詳細講解了袁崇煥所遭受的“磔”刑。他說:“有一部書叫《六部成語》,書中說:磔刑是‘碎磔之刑也,俗名剮罪也’,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清代六部成語詞典》解釋‘磔罪淩遲’大意說:淩遲之刑,始於五代。正式刑名,見於遼代。行刑方法,各代不同。具體做法是:在法場立一根大木柱,綁縛犯人,劊子手用法刀,一片一片地剔盡受刑人的肉,先手足,次胸腹,後梟首。也有一寸一寸地將肉割盡,然後割生殖器,取出內髒,肢解屍體,剁碎骨頭。有的受刑人肉被割盡,還未斷氣,心仍在跳動,甚至於還有視覺和聽覺。淩遲用刀割,有8刀、16刀、32刀、64刀、128刀,甚至於有3600刀的。”袁崇煥當時就是受的這種酷刑。《明史》和張岱的《石匱書後集》等書都記載說,當時京師百姓對袁崇煥恨之入骨,劊子手每割一塊肉,就爭著從其手中搶來生吃了,到了最後幹脆向劊子手買食袁崇煥的肉。劊子手開膛破肚,拉出其腸胃,百姓就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著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猶唾罵不已。拾得袁崇煥骨頭的百姓,則用刀斧斬碎,直到“骨肉俱盡”。到最後,袁崇煥隻剩下了一個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