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七編品讀朱由檢(3)(1 / 3)

中興,舉國上下都認為這個年輕的皇帝能夠中興,就連朱由檢自己也相信自己能夠中興。但是,他比百姓更為清楚整個大明王朝的現狀。朝廷內部雖然換了一些新人,但是想當初魏忠賢當政時多少人拍馬屁建生祠,就連一些看起來正直的大臣如袁崇煥等都為魏忠賢建了生祠,這些個官員真的就那麼靠得住嗎?而且,魏閹的餘黨實際上並沒有清除幹淨,也不可能被清除幹淨,魏忠賢很多事情都在熹宗的名義下做的,倘若要清算,那牽連甚廣。清算幹淨了,朝廷也差不多空了。而且,在短時間內,朱由檢根本不可能找到那麼多的賢良之臣,他剛繼位為帝,對朝政並不熟悉,對朝廷大臣也不熟悉,誰又是靠得住的人呢?仔細一思量,朱由檢開始背後發涼了,他雖然憑著膽識消滅了盤踞在明朝內部的大毒瘤,清除了閹黨,甚至設下了杜絕宦官專權的措施,但是,此時此刻的朱由檢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誰又能夠幫助他呢?他在一瞬間被推上帝位,根本沒有所謂的私人勢力,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從頭開始雖然難,但是有時間也行啊,問題是已經沒有時間了。大明天下已經在前朝的荒唐之中瘡痍滿目:閹黨在時連地皮都要刮三尺,現在雖然抄沒了一部分閹黨的財產,但是,對於失去的庫銀來說還是少之又少;前幾朝朝廷官吏延續下來的貪汙腐敗之風依舊存在;克扣軍餉導致軍隊士氣戰鬥力低下;地主貴族嚴重的土地兼並;天災不斷,生產停頓,農民還要遭受貪官汙吏的盤剝,流民四起,而且,這些流民已經轉變成了起義軍;更為糟糕的是北邊還有個強大的後金在對大明虎視眈眈。朱由檢認為必須找個得力的助手對付後金,自己才能安心治國。不過,誰是最合適的人選呢?不久,他接受眾人的舉薦,選擇了一個叫袁崇煥的儒生。這個儒生到底是不是朱由檢可以信賴的人呢?

袁崇煥(公元1584~1630年)字元素,廣東東莞人,萬曆進士,是一個標準的儒生,不過,袁崇煥與一般儒生不同的是,他“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到退役的老兵就經常跟他們聊天,談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他對邊塞情形比一般閉門讀書的儒生了解得多,袁崇煥也因此“以邊才自許”。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袁崇煥奉例入京朝覲,禦史侯恂慧眼識英雄,薦袁崇煥為兵部職方主事,負責鎮守山海關。從此,他就節節高升,屢建戰功。尤其是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袁崇煥率領明兵取得了寧遠大捷,重傷了後金國主努爾哈赤,從此後威名遠播。不久後,袁崇煥再次獲得錦州大捷,把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打得狼狽而歸。寧、錦大戰中,袁崇煥運籌帷幄,指揮有方,功不可沒。但在明廷論功行賞時,魏忠賢貪了袁崇煥所有的功勞,對他不僅不封賞,反而誣他“不救錦州為暮氣”。袁崇煥一怒之下,上疏乞休歸鄉。朱由檢登基後,聽取群臣建議,詔袁崇煥回京,並在平台親自接見了他,與他商量平遼方略。朱由檢問袁崇煥幾年可以平遼。袁崇煥見皇帝對他如此信任,不由一時腦袋發熱,“願假以便宜,五年而建部可平,全遼可複奏”的話隨口而出。朱由檢聽了五年可以平遼,正符合他急切希望肅清邊境危機的心情,當下大喜,慷慨允諾:“五年複遼,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之苦!卿子孫亦受其福。”

袁崇煥一句“五年複遼”說得豪氣幹雲,但是卻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當時,在場官員聽了這話都暗自心驚,因為明軍督撫多貪贓冒贖,克扣軍餉,多次激起士兵嘩變,軍心渙散。錦州、大淩等要塞也已經失守,邊防一觸即潰。而在東北邊境,後金軍的實力大大勝於明軍。力量對比懸殊,“五年複遼”的話的確是信口開河。給事中許譽卿甚至偷偷問袁崇煥為何有此信心,哪知道袁崇煥笑笑說“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就是看到皇帝太心急了,他忍不住說話寬慰。許譽卿聽了大驚失色,忙說:“現在的聖上聖明,不可隨意糊弄,你怎麼如此輕率?聖上是認真的呀!”猛然間,袁崇煥背後發涼,這才醒悟到這個小皇帝並不是隨便問問,要是完不成五年平遼的承諾,後果難以設想,但是,海口已經誇下,欺君是死罪,他又怎樣才能完成五年平遼的承諾呢?袁崇煥急了,趕忙向朱由檢提出要錢,要糧,要兵權等諸多要求,以確保自己能夠達到“五年複遼”的計劃。朱由檢一一答應。袁崇煥又擔心自己遠離京師遭人妒陷,於是奏道:“以臣之力,製全遼而有餘,調眾口而不足。一出國便成萬裏,忌功妒能,夫豈無人。即凜凜於皇上法度,不以權掣臣之手,亦能以意見亂臣之方略。”袁崇煥這話說得相當不妥帖,隨口就說別人會妒陷他,還要求不要任何人插手他的軍務,要求大權獨攬。大將大權獨攬對於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是難以容忍的,因為大權獨攬的將領極有可能擁兵自重,不受國家管製,甚至犯上作亂。袁崇煥性格輕率,內心驕傲,根本沒有考慮到皇帝應有的顧忌,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這些缺點都成為了他最後被殺的鋪路石。朱由檢聽了袁崇煥這話自然不會覺得悅耳,但是為了邊疆大事,他不僅準奏而且還賜袁崇煥尚方寶劍,準其先斬後奏。朱由檢把恢複邊疆的宏願完全寄托在袁崇煥身上,袁崇煥承擔了皇帝的殷切期望也就承擔了天下百姓的殷切期望,這是如山的重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的袁崇煥走馬上任了,朱由檢親自為其送行。袁崇煥心裏也很明白,自己倘若失敗,項上人頭難保,所以,他非常擔心皇帝會疑忌自己,於是再次懇請朱由檢“任而勿貳,信而勿疑”,並再次強調“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朱由檢皆“優詔答之”。袁崇煥一到寧遠,即遇上了駐寧遠的士兵因長期缺餉而嘩變。他雖然懲治了貪虐的將領以撫軍心,還將兵變為首者梟首示眾,以嚴明軍紀,但缺餉的問題仍舊沒有得到解決。袁崇煥也知道朝廷已經沒有了足夠的餉銀,所以上折子請求皇帝發“內帑”救急。“內帑”就是皇帝的私銀。對於袁崇煥的這一請求,朱由檢很為難,他即位前的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明朝的財政還有一百六十萬兩的虧空。袁崇煥上任之際,朱由檢費盡心思才湊足了遼東的軍事開銷,給了他遼餉四百八十萬兩,米一百八十萬擔,另發內帑一百二十萬兩,鎧甲四十萬具,紅夷大炮十門,其他弓箭軍械無數……但在短短的時間裏,袁崇煥竟然又問自己要錢,發“內帑”救急,怎能夠不生氣?但是,他為大局著想,依舊是準了,可是,潛藏在朱由檢心中的火氣卻沒有滅下去,要不是“五年平遼”的期望支撐著這個年輕的皇帝,他準是要大發一通火氣的,不過,現在正是倚重袁崇煥的時候,凡事都不得不忍耐。袁崇煥在寧遠的這段時間,修城增堡,置戍屯田,頗有成效。朱由檢也對他的所作所為非常滿意,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閏四月,袁崇煥便“敘春秋兩防功,加太子太保,賜蟒衣、銀幣,蔭錦衣千戶”。隻要你袁崇煥能夠平遼,朕一定會盡力滿足你,給你賞賜,朱由檢如是想。但是很快,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了,讓朱由檢從安心轉為了驚恐——袁崇煥殺了鎮守皮島的大帥毛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