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非殺不可
在曆史上,袁崇煥也是一個眾說紛紜的人物,有人將他抬舉得跟嶽飛一樣高,認為他是民族英雄,並因此對朱由檢殺害了袁崇煥一事大加痛罵;有人認為袁崇煥賣國求榮,活該受千刀萬剮之刑;有人又認為袁崇煥不過是一介書生,無非是如趙括一般隻會紙上談兵,哪裏打得來什麼大仗;還有人各打五十大板,認為朱由檢和袁崇煥都各有責任。明末的曆史複雜便在於此,每一個曆史人物都不再似缺乏史料的秦漢曆史那樣容易被臉譜化,每一個曆史人物都展現了人性的複雜。朱由檢是複雜的,袁崇煥也是複雜的,而這兩人主演的崇禎冤殺崇煥一案更是撲朔迷離。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區,攻破了遵化、三屯營,明巡撫王元雅、總兵硃國彥自盡,後金軍隊直逼北京城下。朱由檢對袁崇煥的信任已經完全喪失了。雖然袁崇煥帶著大軍來救駕,但他身為守邊大將竟然讓後金軍隊突破了邊防,繞道薊門入關,打到了京城。就光這條大罪,袁崇煥已經是非死不可了。朱由檢心中五味雜陳,他給予了袁崇煥全然的信任,他不停地給他錢糧(因為國庫空虛還多次從內庫中拿錢),袁崇煥殺了守位邊防的大帥,為了大局他也原諒了,可是袁崇煥是怎麼做的呢?竟然讓後金軍隊打到天子腳下來了,袁崇煥你還不該死麼?但是,朱由檢深知現在不是袁崇煥該死的時候,隻要他沒有用兵權威脅到自己頭上的地步,他就不該死也不能死,後金軍猖獗,還是需要這員大將的。隻可惜,袁崇煥未能守住邊關,讓後金軍隊打到京城的事情已經觸犯了眾怒。這一次,京城外的大戰已經讓京城周邊的百姓遭受了兵燹之災,而京城之內的眾多百姓也親眼目睹了後金軍隊的殘忍,心中恐懼不安,朝廷中的高官們又多置產在城外,後金軍隊一來,化為烏有。這所有人,誰能不恨,恨後金軍,也恨讓後金軍隊打到京城來的袁崇煥。於是朝議紛紛,彈劾袁崇煥的奏章如雪花一般飛到崇禎桌子上。田產被毀,財產受到損失等私心雖然不能明說,但是袁崇煥擁兵自重,肆意妄為,誣殺大帥都是事實,而且他曾經提倡和議,說不定和後金早有勾結。於是,上至朝廷官員,下到黎民百姓都對袁崇煥咬牙切齒,當時京城中甚至出現了“投了袁崇煥,韃子跑一半”(文秉《烈皇小識》)的民謠,力主將袁崇煥投入大牢。不得已,朱由檢隻能順從民心,將袁崇煥投入了大牢。袁崇煥在牢中關了八個月,朱由檢多次動搖,想將袁崇煥放出來,重新鎮守邊疆。但是,一來京城民憤難平,二來自袁崇煥入獄後,他以前的軍隊竟然已經不服皇帝管了,到了最後非要袁崇煥的親筆書信才能讓那些大將聽從命令。朱由檢怎能不震驚?縱虎雖易,捉虎卻難。袁崇煥掌管著大明一半以上的兵力,倘若反了,大明江山怎麼經受得起呢?出於鞏固統治和平息民憤的考慮,朱由檢隻能殺掉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