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五年前我還在南京大學讀書,初夏的一個傍晚,與同學一起越過中山路、丹鳳街和進香河路,第一次走進東南大學的校園。路上,同學向我講述了兩江優級師範學堂、中央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工學院的一些曆史掌故,其中我聽到了曾在南京工學院任教並擔任過副院長的楊廷寶先生的故事。楊廷寶先生的名字就是這樣第一次印入了我的腦海。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轉眼之間,十多年過去了,楊廷寶的故事至今仍記憶猶新。後來,我對南陽的楊氏家族也有所關注,並進一步了解到更多關於楊氏家族的其他成員,如楊鶴汀、楊士莪等,當然還有南京大學的楊士英教授。
與南陽的馮友蘭家族(老家在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一樣,楊氏家族在當地頗負聲望。特別是自楊鶴汀之後,許多楊家子弟都致力於求知報國,從豫西南小城走向全國乃至海外,從國內的北京、南京、上海、哈爾濱、廣州、烏魯木齊、西安、成都等,到美國、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在這些地方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並且在各自領域業有專攻,學有所成,所作所為更是可圈可點,備受稱評。
談到南陽的楊氏家族,楊鶴汀老先生自然是不能繞過的重要人物。他自幼熟讀經史,成年後致力於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提倡革命救國、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還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南陽知府,並將子、孫輩都培養成了國家有用之才,其長子楊廷寶、長孫楊士莪便是其中最傑出的人物。
楊鶴汀的長子楊廷寶,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大師、建築教育家和畫家,與梁思成並譽為“北梁南楊”,又與梁思成、劉敦楨、童等並稱為中國現代建築史上的“四傑”。在執業的近60年和執教的40年中,楊廷寶先生一方麵親自設計和參與指導規劃建設工作,另一方麵為我國培養了第二代、第三代優秀建築師,甚至影響著第四代、第五代建築師的成長,其中傑出的就有戴念慈、吳良鏞、齊康、鍾訓正、鄭孝燮、潘穀西受家教影響,楊廷寶先生性情溫和,待人寬厚,質樸中又透出剛健。可以說,在他身上集中地體現了中原人所固有的寬厚博大的胸懷。作為我國建築學界的一代宗師,他對事業孜孜以求;作為一個教育家,他誨人不倦。熟知的人不僅對他的作品和畫品稱評甚高,對他的人品更是景仰備至。弟子潘穀西曾以“勤於思,慎於言,敏於行”來概括和評價他;另一位弟子齊康說:“楊先生為什麼這麼厲害,就是因為他曾造過一百多幢房子。”
楊廷寶的長子楊士莪,是我國著名的水聲科學家,他牽頭組建了我國的水聲研究所,帶領一批科學家完成了一係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水聲定位係統。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思想上,他的敏銳性和洞察力都讓人折服,是業界公認的戰略科學家。此外,楊家的許多後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在各自領域裏也都有突出的成就。
楊鶴汀、楊廷寶、楊士莪祖孫三代,在百年跨度裏成就了一個家族的理想與傳奇。這樣的書香世家,對人生理想的追求薪火相傳,堪稱大家氣象,為人典範,為世楷模。
雖然我對楊廷寶父子的研究領域所知不多,但對楊氏家族卻充滿了景仰之情。也許正是這個緣故,所以在出版社向我約請撰寫這部書稿時,我雖有一些猶豫,但最後還是不揣淺陋地接了下來。
其實,寫這部書的過程,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和再學習的過程。在寫作及修改的近兩年當中,雖然工作繁忙,家務纏身,但我仍抓緊點滴時間,從材料的搜集,到構思與撰寫,再到采訪與修改,我都嚴格要求自己,從來不敢稍存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