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過程中,我收集了大量的關於楊鶴汀、楊廷寶、楊士莪祖孫三代人的相關資料,諸如傳記、作品集、畫集、回憶錄及論文等。每當閱讀之時,我都備受感動,特別是像楊廷寶這樣一位建築宗師、學部委員、省部級幹部,卻始終謙虛地保持做人低調、做事認真的風格,令人欽佩。
在責編馮俊傑先生的引薦下,我同他於2013年1月下旬先後赴西安對楊士莪先生、赴鄭州對楊廷寊先生進行了現場采訪,並受到了他們的熱情接待。
在采訪過程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楊士莪先生在百忙中抽出一個上午的時間接待我們,並以一個謙遜的長者之態耐心地回答我們的問題,而且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精力,絲毫沒有一個大專家、大學校長的架子;已是82歲高齡的楊士莪先生,仍耳聰目明,思維敏捷,他向我回憶了自兒時起的一些故事及趣事,並用淺顯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了水聲學的基礎知識。一個上午的采訪,我們意猶未盡,獲益良多。這既是一次對楊家近距離的了解,更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楊夫人魏少芬阿姨更是熱情地邀我們共進午餐,充分地體現出了一個書香世家的樸實與厚道。
采訪當中,楊士莪先生說,他的父親由於平時工作繁忙,對子女們的教育很少,他們的教育主要是由母親負責。但一個家族的文化,一個家庭的教養,一個學者的為人處世,卻在楊家子孫身上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出來。
而在鄭州的楊廷寊先生家中,我們同樣感受到了中原人所固有的質樸、熱情和厚道。年近90的楊廷寊先生和二女兒楊莘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楊老身體很好,精神也不錯,對我們的到來感到十分高興,隻是他的耳朵略有些背,有些問話需要女兒楊莘重複和解釋。很多事情由於年代已經久遠,楊老記不確切,一時不能答出,但馬上就讓女兒給我們拿出他寫的《八十憶往》一書,然後又翻出由他與楊家子弟整理的《楊氏家譜》,並領著我們觀看家中書畫和照片。
而本書另一作者蘇克勤先生,也先後赴鄭州對楊廷寊、赴南京對楊廷寶的長女楊士英教授進行采訪,並兩次到楊廷寶的故鄉南陽趙營村對楊家族人進行實地采訪;在寫作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我們還多次向楊士英教授谘詢,得到了她極大的支持與幫助。
在我們對楊家的采訪過程中,楊家上下的溫和與熱情,令人感動難忘。從他們身上,我們不但了解了楊氏家族成員成長的曆程,同時也與楊氏家族的成員更加親密起來。現在,每當憶及在楊家采訪的點滴,仍然立刻會有一種溫暖洋溢在周圍。在此,謹對在百忙之中曾接受我們采訪的楊廷寊老先生和他的女兒楊莘阿姨,楊士莪院士和魏少芬阿姨,楊士英阿姨以及南陽楊氏族人楊士霖等,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本書草稿初成後,與出版社編輯多次溝通,交換意見,幾經修改,始成此作。由於作者才疏學淺,現在呈現出來的內容,肯定還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誠望方家和其他讀者不吝指正,以便今後修正。
最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本書在撰寫和出版時,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輯馮俊傑先生給予了大力協助和支持,在此也一並表示感謝!
作者
二〇一四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