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弟弟楊廷寊回憶說:大哥楊廷寶一生勤勞儉樸,他留學美國時,母親為他做的紫花棉布被褥,回國時已經快破了,仍洗得幹幹淨淨地帶回。晚年他戴的手表是南京鍾山牌的,30多元,他說能計個時間就行了。楊廷寊還回憶說:大哥每次回南陽老家,總是換上便衣,掃地抹桌什麼都幹。他煙酒不沾,飯食更是簡單,有次到楊廷寊家,給他燒了一條魚,他說:這太麻煩了,給我煮一碗麵就可以了。他孝敬父母,關懷弟妹們;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謀私利,與人相處總是從別人角度看問題,為人們所敬仰。因此,楊姓家族長輩教育子女時常以他為榜樣來勉勵。
好的父母,給孩子在家庭中好的影響與習染,才能形成好的家風。教育是終2002年春節,楊士莪夫婦率子孫從西安、太原趕赴鄭州看望叔嬸身性的,也是延續性的,家風的好壞往往會延續幾代人,甚至於十幾代幾十代。
家風同時也影響、反映著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同樣會一代代地延續,因此才會出現“杏林世家”“梨園之家”“教育世家”,等等。
在楊廷寶的影響下,楊家兄弟姐妹均讀到大學畢業,大都做著教書育人的工作。子侄、孫輩也以讀書為榮。在楊家第二代中,楊廷寶、楊廷賓、楊廷寊均成為專門性的高級人才,是黨和國家相關部門的領導幹部,楊廷宜、楊廷寓大學畢業後均在教育部門工作。楊廷寧是六兄妹中唯一一個沒有參加工作的,在家相夫教子。其夫劉灼夫早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是一位有名的數學教師,曾做過省立內鄉中學校長、國立聯中校長,新中國成立後在華中師範大學任教。其長子劉駒是武鋼職工大學教授,孫子劉凕從南京工學院畢業後赴美國學習,後就職於美國西雅圖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
堂兄弟中,楊廷是黃埔軍校早期畢業生,曾任國民黨的旅長、師長、副軍長,後在台灣卸職休養,子女均在美國從事科學技術工作;楊廷寀的弟弟楊廷宏,曾作過國民黨的下級軍官,新中國成立後在開封一個工廠工作,他曾在軍校學過測量;此外,還有楊廷昭,畢業於河南農學院,原服務於台灣糖業公司,後定居厄瓜多爾;楊廷獻,在南陽地區擔任高級畜牧師。
第三代大多數也都為高級知識分子,除楊士莪之外,楊廷寶長女楊士英為南京大學化學係教授;次女楊士華為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研究員兼情報中心副主任、《國外農業環境保護》雜誌主編、全國環境保護科技情報網農業環境專業組組長;二子楊士芹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設備處處長;三子楊士萱為美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師。楊廷寊的長女楊萌是兒童醫院的醫生,次女楊莘是護士,兒子楊荀畢業於河南大學外語係,後一直在高校任外語教師,三女楊士苓畢業於河南醫學院,現在澳大利亞從事醫護工作,四女楊茉畢業於鄭州大學外語係,後移民澳大利亞。此外,“士”字輩中還有:楊士傑,河南農學院畢業,在成都科委擔任研究員;楊士寬,畢業於複旦大學新聞係,後任《工人日報》記者,上世紀50年代隨中蘇混合登山隊登山,返回時壯烈犧牲,被追認烈士;楊士衡,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楊士靜,曾任上海第二醫學院生物教研室任主任。
第四代中,楊士莪的三個兒子的情況上節已講述。楊廷寊的孫輩中,司越彤北京大學畢業後又以雙學位考入複旦大學,楊青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後赴澳大利亞讀研究生,楊柳畢業於奧克蘭大學護理係,劉洋畢業於澳大利亞斯文本大學計算機專業,劉澳考入奧克蘭一所醫學院。此外,還有楊本銓,在武漢一所中學任校長,等等。這一代延續著前幾代人熱愛讀書、努力成才的良好家風,正在逐漸地成長為不遜於父輩、祖輩的有用之才。
可以說,楊家立足於中原文化這個堅實的基礎,由讀書起家,一代代子孫勤學好讀,遂成為書香門第。特別是楊廷寶、楊士莪、楊士英、楊士萱都在海外留過學,在基於傳統、詩禮傳家、注重家教的基礎上,又善於吸收西方的新觀念、新思想和新知識,家教、中國教育和西式教育相結合,才使他們走出家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