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一件舊皮夾克、舊羽絨服是他的專有名片。他平時衣著儉樸、平易和藹,一件衣服常常一穿就是多年。據說哈爾濱工程大學有這樣一個段子:如果有誰的衣服穿得不太講究,大家便會開玩笑說:“這風格你也敢穿?你以為你是楊士莪教授呢!”言外之意,在楊士莪使得,別人則使不得,因為服裝有時是身份的標誌,而楊院士已不需要這種標誌,也不需要任何的高級裝飾了。但在需要的場合,楊士莪絕對是西裝革履,一絲不苟。關於這一點,楊士莪曾說:這是我家的傳統,對生活的要求不高,隻要能吃飽穿暖就行,沒有其他的要求。南京的冬天特別冷,父親楊廷寶一直穿著老式的棉衣、棉褲。母親開玩笑說,堂堂教授,穿成這樣,讓人笑話。父親說,自己穿暖就行了,隨人家怎麼說。

三是推輪椅的好司機。楊士莪的夫人謝愛梅晚年身體不好,出現過三次腦血栓、一次腦溢血。楊士莪隻要在家,總是親自操持家務,給妻子拿藥端水,對多病的老伴悉心照顧,侍候備至。他的夫人不得不靠輪椅代步,他就親自為夫人推輪椅。有一次,他的學生想幫他把夫人推進電梯,楊士莪卻幽默地問:“你有駕照嗎?”學生沒聽懂,一下愣住了。楊士莪自己推著夫人走出電梯時,對夫人說:“看,還是老司機好吧。”夫人生病時,常需住院輸液,往往都是楊士莪在家用自行車將老伴兒帶到醫院。他手裏有上千萬的經費,他的身份可以直接向學校要求派車,但他們就如同最普通的老夫妻那樣相伴去醫院,從不給學校找麻煩。學校的師生們經常看到這個動人的場景:楊院士使勁踩著自行車,身後老伴兒緊靠著他。由於工作性質,楊士莪會經常出差在外,或是到海上做測試,或是到外地講學,但不管到了什麼地方,他都會馬上給家裏打電話,他開玩笑說:

“先跟老婆大人彙報一下行程。”在外地做實驗,晚飯之前必定先跟家裏通完電話再吃飯。由於子女不在身邊,他出差有時為了既照顧老伴兒又不麻煩係裏同誌,便帶上老伴兒一起去。但不幸的是,老伴謝愛梅於2011年2月因病去世,這使楊士莪先生大為傷感。

在家裏,楊士莪既是丈夫,又是父親,還是祖父。由於他經常忙於事業,又常年出差,所以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他認為:“如果孩子的實力就是做個工人或者木匠,那就讓他好好做木匠。不必要求別的。”當年父親跟他說的話,他又跟自己的兒子說了一遍:“我供養你們成人,但以後工作、娶媳婦,都看你們自己的本事。”他有三個兒子,秉承家訓,也算是學有所成,長子楊本賢,因為“文革”動亂,沒有書讀,很小就下鄉插隊了,後來參軍在部隊考入了太原工學院(今山西工業大學),目前自己開公司搞技術開發;老二楊本堅,東南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曾參與過大秦線的研究與設計,現居美國供職GE公司;老三楊本昭,西北工業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目前在國外做訪問學者。

如今,年過八十的楊士莪,一年中仍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外奔波,不是講學,就是到外地開會,或是出差做試驗,在承擔專業課題研究的同時還要帶研究生。他還兼著西北工業大學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的工作,要在哈爾濱和西安兩個城市間忙碌。日常的狀態是:“白天工作,晚上看報紙,抽空騎自行車出去溜達一圈。”作為一個“80後”,他還在不懈地努力著、不倦地探索著。他身上這種不減的幹勁讓人領會到:

與科學為伴的人是不會老的,因為這是一項永遠年輕的智慧遊戲。

正是這項年輕的智慧遊戲,讓他永遠充滿好奇心,在深邃的大海裏,最終留下一個清晰的聲音。

正是這項年輕的智慧遊戲,伴隨著這個家族,走過百年,在風雲激蕩的曆史長河中,留下一串美麗的浪花。

也正是這項年輕的智慧遊戲,伴隨著一個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述說著永恒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