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院士,楊士莪是很忙的,雖然八十多了,仍然忙碌於教學科研第一線,忙碌於教學、科研合作的最前沿,忙著做學問,忙著教書育人,忙著出差公務,忙著做實驗,忙著做顧問忙歸忙,可他對待教學、對待學生,卻從不含糊,從不敷衍應付,從來都勤勤懇懇,總是認認真真地搞好教學工作。至今,楊士莪還擔任著從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課程教學工作,每學期的課時量都不少。對待幾十上百人的學生,他一絲不苟;對待隻有一個人上課的碩士生或博士生時,他同樣也一絲不苟,在黑板上認真地板書,認真地講課。作為導師,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學識,更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大局為重的為人準則。有人認為他很忙,見他一楊士莪為水聲工程學院2009級本科生講授“振動與聲基礎”專業課麵肯定比登天還難,其實不然。盡管他經常出差、出國交流甚至出海做實驗,但他回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學生確定上課時間。有時候他上午剛回學校,下午就趕過來給學生上課,占用節假日上課也是常事,他從不會因為占用自己的休息時間而不高興,反而頻頻因為不得不在周末或者節假日上課而向學生道歉。

學生們的事,在楊士莪看來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學生請他審閱修改論文,他通常是隻隔一天,第二天就會反饋回去。有一次,一個學生到他家裏請教問題,適逢有人電話找他,他以正給研究生進行現場指導予以推辭,讓學生真切地感覺到他是把學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楊士莪知識淵博、思維敏捷、視野寬闊,解決問題的思路常常能夠獨辟蹊徑,能很快很準確地找到問題的創新點,這讓他的學生十分欽佩,也十分受益。

他在指導學生時更是非常耐心,不管多基礎、多簡單的問題,他都會耐心地予以解答。有的學生說,每次從楊院士家裏請教出來,都感覺豁然開朗,周身輕鬆,一掃來前的“沉重”之感。還有的學生說,平時與楊院士聊天,他從沒有院士和大教授的架子,不給人以“壓迫”之感。有時,楊士莪也會主動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閑聊”,聊一些生活上的事。閑聊的時候,他顯得特別悠閑,語速也會更慢一些;但如果是講課,或者是問他技術上的問題,他頓時“騰”一下眼睛就亮起來,同時語速也會加快,讓人感覺他的思維一下被“激活”了。

楊士莪總是盡心盡力地指導和幫助學生,全心全意為學生考慮,經常為學生考慮實際的就業問題和將來的發展方向。中科院聲學研究所水聲換能器與測試技術實驗室主任莫喜平,上世紀九十年代曾在楊士莪門下學習,他所從事的研究方向是楊士莪指導選定的,在楊士莪的指導幫助下,後來成為國內該領域的知名專家。學生非常佩服楊士莪老師寬廣的專業素養,他們曾問楊士莪:“楊教授,換能器方麵的學生你也都帶,這硬件、軟件、理論你怎麼都做呀?”他很謙和地說:“換能器前些年沒有人願意做,總得有人做呀。我就是充個名,帶一帶而已。”他還時常對學生們說:“做人要謙和一點。任何事情都有你會的,也有你不會的,不能太張揚。‘滿瓶不響,半瓶咣當。’真正有學問的人是不需要站出來說的。”

一個人的學問,靠的是不懈的努力和長期的積累。對於楊士莪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在知識的求索路上一直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永不停息。他從不認為年齡是繼續學習、成長的障礙,70歲時他跟自己的小孫女學會了拚音,解決使用電腦時輸入法帶來的問題,之後他寫東西都在電腦上而且不假手於學生、助手;2009年他用英文撰寫完成了《聲傳播理論》一書,這是他自己親自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敲進電腦的,包括理論、公式的推導;在科研上,他還在繼續不舍晝夜地向學術前沿邁進,他的思想與情感在那片遙遠的蔚藍色裏伸展著、生長著,呈現出芊芊莽莽富於生命力的迷人景象。他的學生們由衷地說:“院士絕對是天才級的!毫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