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涅粲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古印度各地,七國國王分別派遣使者到拘屍那伽城,向當地的末羅族人要求分給佛舍利。最初羅王不肯分給,各國一時爭持不下,皆秣馬厲兵,劍拔弩張,眼看一場戰爭就要爆發。後經協商,才將佛舍利平分給八王。各國分到佛舍利後,皆建塔安奉,並定期舉行紀念會。最後遲到的孔雀王分不到佛舍利,隻好將釋迦牟尼留下的骨灰帶回去,建塔安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共被分為10處。原來裝佛舍利的金瓶,也建塔安奉。
釋迦牟尼涅粲200多年後,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統一了印度半島的絕大部分地區,出現了古代印度曆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在這次統一戰爭中,有10萬人被殺,15萬人被俘。阿育王大概出於對殘殺生靈的深刻追悔,在戰後極力推崇佛教,廣為傳布佛法。相傳阿育王為弘揚佛教,曾遣空中和地下40裏之內的所有鬼神,取出所有安奉的佛舍利,分84000份,放置於84000個寶匣之內,外飾以彩綢,分葬於世界各地的84000個寺院之中。錫蘭國是當時世界上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有眾多的寺院藏有佛舍利,這座立佛寺就是其中之一。
眾人聽了鄭和的敘說,感歎不已。寺院住持說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大人對我佛祖知道得如此詳細,是佛門之大幸啊!”
鄭和說道:“今日能到貴寺,是我等的榮幸,煩請大師領路,我等要跪拜佛舍利。”
在住持的引導下,鄭和一行來到珍藏佛舍利之處,磕頭燒香,托請佛祖保佑他們一路平安。隨後,鄭和向寺院布施了多種物品。計有:金1000錢,銀5000錢,各色紵絲50匹,各色絹50匹,織金紵絲寶幡4對,香油2500斤以及香爐、花瓶、燭台、燈盞、香盒、蠟燭、檀香、金蓮花等。鄭和在明成祖永樂七年二月初一(公元1409年2月15日),立了石碑,記下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我國曆史博物館有其拓片,是用漢文、阿拉伯文和泰米爾文三種文字刻寫的。鄭和在明成祖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夏,率船隊再次完成了朱棣皇帝奉詔第二次出使西洋曆史使命,回到了國內。
鄭和率領船隊在明成祖永樂七年九月(公元1409年10月),開始了第三次下西洋的活動。這一次遠航,也是緊接著第二次回來之後,一方麵送有關國家使節回國,另一方麵順便再作第三次訪問,同時進行貿易關係,促進與各國經濟貿易發展。
鄭和這第三次下西洋的船隊,有大寶船48艘,官兵27000餘人,其中有王景弘、費信、李實、何義宗、彭以勝等人。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同年11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第二年年初從福建五虎門開洋。經過10個晝夜的航行,船隊到達占城國境內,停泊於新州港。鄭和去王城拜見占城國國王,賞賜給國王大量禮物。占城國王也回贈給鄭和當地一些特產。隨後,雙方又進行了友好的貿易交流活動。鄭和在占城國停留了一段時間,對占城國的曆史、風情有了更詳細的了解。占城國,也叫占娑國,公元192年由區連建立。中國史籍最初稱之為林邑,唐至德以後改稱環王。公元九世紀後期改稱占城。自五代以後,中國正史和《諸蕃誌》對占城國均有記載。占城國有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這裏的國王在位滿30年後,就要宣布退位,出家當和尚,到深山老林中吃素受戒,過獨居生活,國家的事情則暫時由其兄弟或子侄來管理。過上一年,如果沒被虎狼吃掉或沒有病死,回來仍繼續當國王,而且倍受尊敬,人們稱之為昔曝馬哈刺紮(吉祥大王之意)。再如,普通老百姓的婚姻嫁娶也非常有趣。結婚時,男方先到女方家成親,過上十天、半月之後,男方父母和親友再用鼓樂迎接新婚夫婦回家,然後飲酒祝賀。他們的酒是將米飯拌上藥,放在甕中,封閉起來,熟後即可飲用。飲酒時,人們圍坐在酒甕的周圍,開啟酒甕,根據人數的多少加水,然後用三、四尺長的竹筒插入甕中,大家就輪流用竹筒吸酒喝。如果甕中的酒吸幹了,再加上水,直到沒有酒味才罷休。
鄭和船隊在占城國作短暫的停留之後,又相繼到達爪哇、滿剌加(今馬六甲)、暹羅、阿魯(今蘇門答臘島上)、蘇門答剌、南渤裏、錫蘭、加異勒(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小葛蘭(今印度奎隆)、柯枝等地,最後抵達目的地古裏。
鄭和在古裏國,拜見了古裏國國王,雙方互贈禮物,廣泛了解古裏國的風土人情,進行了大規模的貿易活動。
鄭和率船隊經過占城國、爪哇國等,來到了滿刺加國。滿剌加國王拜裏迷蘇剌率大臣親自到港口迎接鄭和船隊。滿剌加成千上萬地鼓樂齊鳴,號角振天。拜裏迷蘇剌用當地最隆重的禮節,歡迎中國客人。鄭和向拜裏迷蘇刺宣讀了大明皇帝朱棣的詔書。原來滿剌加以前叫做王嶼,本是隸屬於暹羅的一個小國,每年要向暹羅國進貢大量禮品。為了爭取國家的獨立,永樂元年,拜裏迷蘇剌派遣使者到中國朝拜明朝皇帝朱棣,希望大明王朝能幫助他國獨立。永樂元年十月,明成祖朱棣派中官(即太監)尹慶隨使者前來視察,並賞賜給拜裏迷蘇剌織金文綺、銷金帳幔等物品。拜裏迷蘇刺向尹慶提出,希望中國皇帝把半島上的主峰,給以封賜。尹慶複命以後,朱棣皇帝非常高興,賜其國名“滿剌加”,並讓工部製作了一方“滿剌加國王”的金印,還有國王用的襲衣、黃蓋等物,並題寫了封賜的碑文,讓石匠刻在大理石製成的碑上。這次鄭和出使,便帶來這些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