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拿著酒杯,走到河邊,將杯中的禦酒灑進河裏。此時,各大船上炮聲轟鳴,鼓樂齊奏,一道道雪白的布帆徐徐升起。船隊在兩岸人群的歡呼聲中,緩緩移動。鄭和與王景弘跟欽差道別,滿麵笑容地登上主船,向兩岸歡呼的人群揮手。
船隊日夜行進。白天,船隊用旗號聯絡;晚上,各船懸起桅燈,恰如閃閃星火,在海麵上錯錯落落,綿延幾十裏,非常壯觀。船隊經過福建時,先在長樂(今福建長樂)的五虎門港停泊,繼續做些準備。等到東北方的信風吹來,鄭和便率領船隊,遠洋航行船隊滿帆行駛,乘風破浪,經過10個晝夜,到達了占城國(今越南中南部)。船隊停泊在新州港(今越南歸仁),當地官員親自到碼頭迎接鄭和,為鄭和接風洗塵。鄭和在當地官員的陪同下,前往王城拜會占城國國王,促進發展交流兩國關係。
占城國國王頭戴金花冠,身披錦花巾,腳著玳瑁履,腰紮八寶方帶,手腕和腳腕帶著金鐲子,乘著大象,在500多名士兵護衛下出來迎接。這些士兵有的拿著短槍,有的舞著皮牌,有的捶著善鼓,有的吹著椰笛,士兵護衛在下王城接迎鄭和等人,歡迎儀式十分隆重,別具一格。在歡快、熱烈的氣氛中,鄭和拜會了占城國國王,宣讀了大明皇帝朱棣的詔諭,並賞賜給國王大量禮物。國王十分感謝,把國內出產的象牙、犀角、伽藍香等特產貢獻給朱棣皇帝。
鄭和船隊在占城國停留了10天後,繼續啟航南下。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船隊到達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這裏草深樹密,椰林婆娑,一派熱帶風光,十分迷人。島上居民身披錦衣,敲著皮鼓,載歌載舞地歡迎。船隊在此地稍事停留後,相繼到達舊港(今蘇門答臘東南部的渤淋邦)、蘇門答剌(今蘇門答臘島亞齊一帶)、南渤裏(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等地。在南渤裏休息幾天後,船隊進入印度洋,到達錫蘭山(今斯裏蘭卡),後轉舵向北,到達葛蘭(今印度阿勒皮一帶)、柯枝(今印度柯欽一帶),最後到達古裏(今印度科澤科德一帶),古裏是西洋大國。它西濱大海,東接坎巴夷,南鄰柯枝,北連狠奴兒。古裏國內多山,土地貧瘠,物產不豐,隻有胡椒出產較多。因海路交通方便,西番的馬匹,東國的布匹,其他國的珊瑚、珍珠、乳香、木香、金箔等物,都到這裏來出售,是一個重要的商業。
古裏國國王親自把鄭和等人迎至王宮,說道:“古裏國王參見大明朝廷正使大人,未及遠迎,伏乞恕罪。”
鄭和邊弄會國王邊讀了明朝朱棣皇帝的詔諭,賞賜給國王大量禮物,然後說道:“國王陛下,我們到此貴國,還要進行貿易活動,請從中協助。”
古裏國國王連聲說道:“那是當然,那是當然,請正使大人放心。”
古裏國王在第二天就差遣兩位大臣來到主船,雙方商定了貿易的物品,並約定了議價的時間。到時候,鄭和船隊的書算手與古裏國商人對帶去的貨物逐一議價,寫成合同,雙方各存一份。之後,書算手與商人拍一掌,價錢就算定下來了,稱作擊掌定價。價錢一經議定,以後再不能改變。到了選定日期,古裏國商人把珍珠、寶石、珊瑚等物品帶來,按既定價錢進行貿易活動。
正好在古裏國,鄭和迎來了遠航以來的第二個新年。從前年六月出海,這時已整整過了一年半了。一路上,鄭和走過了大大小小二十幾個國家。每到一地,鄭和都去會見當地的國王或首領,代表明成祖朱棣皇帝向他們贈送禮品,對方也回贈一些禮品。作生意也是公平買賣,做到使雙方有利。有時鄭和還把船隊分成幾個小船隊,分別去幾個地方,傳播友誼的種子。各國人民讚頌明朝皇帝的威德,稱讚大明帝國朝代富強了。
為了紀念這次遠航,鄭和在古裏國海岸上樹立了一座石碑,碑文寫道:“此去中國,十萬餘程,民物鹹若,熙皞同情。永示萬世,地平天成。”
鄭和率船隊在明成祖永樂五年九月(公元1407年10月),回到了蘇州劉家港。蘇州的老百姓聚集到劉家港碼頭,迎接遠航歸來的船隊。碼頭上擺放著盛開的各種鮮花,爭奇鬥豔,仿佛是錦繡斑璃的條條彩帶。在鑼鼓聲和歡呼聲中,大小船隻一艘艘靠上河岸,整個劉家港沉浸在喜慶的氣氛中。船隊靠岸後,鄭和吩咐船工檢修船隻,讓戶部來的官員和隨船的戶部郎中整理貨物和帳目,將士們回營休整。他和王景弘率兩艘滿載西洋各國國王和首領獻給中國皇帝朱棣禮物的寶船,直抵南京。第二天,禮部官員把鄭和帶回來的各國禮品,陳列在後宮的一處偏殿院裏,請皇上、皇後及妃子們觀看。禮品是按所獻國家的地理位置先後排列的。鄭和先向朱棣皇帝獻上一幅海圖,然後指明各個國家所在的位置,再看他們貢獻的禮品。這些禮品都是國內罕見的珍品,有“貓眼綠”、“子母珠”、“夜明珠”、“珊瑚樹”、“祖母綠”、“犀牛角”、“象牙”、“鯨睛”、“獅子”、“斑馬”、“駝鳥”等等。朱棣皇帝看了,心裏非常高興,不住地連聲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