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世界航海史上偉大的先導者、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明代宦官(2)(3 / 3)

陳祖義答不上話來。朱棣一拍桌子,吩咐把陳祖義推出斬首。其餘的海盜,從事勞役,統統發配到偏遠地區。

鄭和在明成祖永樂五年九月(公元1047年10月),奉詔再次出使西洋。這一次遠航,是緊接著第一次回來之後,可能是送那些外國來的使節回國,並順便作第二次訪問。一起同行的人有王景弘、侯顯、馬歡等人。這次要出訪占城、爪哇、暹羅(今泰國)、蘇門答臘、錫蘭、古裏、南巫裏(今印度半島西岸的麻羅拔)、甘巴裏(今印度半島西岸的Cam-bay)等國家。

鄭和帶船隊遠航訪問錫蘭國,去一些寺院燒香拜佛,並向寺院布施錢物,受到寺院住持及眾僧的熱情接待。一天,鄭和等來到一處寺院,寺院住持把鄭和迎至寺內,寺院規模宏大,殿宇鱗次櫛比,壯麗輝煌。寺內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絡繹不絕,鄭和看了,心中暗暗稱奇,遂向住持問道:“這座寺院叫什麼名字?怎麼這般輝煌熱鬧?”

住持答道:“大人有所不知,這座寺院名叫立佛寺,是珍藏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之處,故而這般熱鬧。”

鄭和聽了,驚喜地說道:“真的嗎?那我可要好好跪拜佛祖,求佛祖保佑我們一路平安。”

一名隨從問:“正使大人,什麼是佛祖真身舍利,能給我們說說嗎?”

鄭和看了看眾人,點了點頭,慢慢地說出了佛祖真身舍利的來曆。佛祖釋迦牟尼,姓喬達摩,名悉達多,乃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太子。幼年時的悉達多,天資聰慧,相貌端莊,淨飯王對他寄予了極大的期望,希望他長大成人後,能夠繼承自己的王位,做一個開明的君主。悉達多不願意成為父親所期望的“轉輪王”(輪是古印度一種銳利無比的武器,形狀像個輪子,轉輪王就是統一天下的聖君)。當時,古印度社會分成四個等級。一等為婆羅門,掌握祭祀文教大權;二等是刹帝利,把握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三等是吠舍,是商人及自由職業者;四等是首陀羅,為沒有任何權利的仆役、奴隸。他們之間社會地位懸殊,界限森嚴。悉達多自幼就喜歡沉思,世間很多現象無不引起他的感觸和憂慮。麵對人世間的種種不平、生老病死,他常思索著這個問題:如何來解脫人間的苦痛呢?他思來想去,卻想不出完美的答案,使他感到悲哀和苦惱。悉達多一天獨自來到迦毗羅衛城北門外花園,在一株菩提樹下端坐思索。這時,一個沙門(修道者)走過來對他說:“解脫之道,不在王宮,而在山林之中。”

西達多因從沙門那裏得知出家可以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後,萌生了出家修道的念頭。

剛滿29歲的時候,悉達多在一天夜裏悄悄地離開了王宮,離開了迦毗羅衛城,來到了羅摩村,自己剃除了須發,披上袈裟,出家修行,追求解脫痛苦和人生的真理。

喬達摩·悉達多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悟透了一切法(佛教指一切物質、精神現象的總和)無非是緣起(佛教謂宇宙一切事物皆待緣而起),緣起的一切法畢竟是無我的道理。人的生、老、病、死的痛苦來源於“無明”,即對物質的追求所產生的煩惱,如果能夠拋棄“無明”,即拋棄對物質的追求,便可得到真正的解脫。這是他所證得的“正覺”。從此,人們稱他為無上的佛陀,或稱作“佛”,意即真理的覺醒。因其是釋迦族人,皈依他的信徒就尊稱他為世尊或釋迦牟尼(牟尼是“聖人”、“智者”的意思)。釋迦牟尼成了偉大的佛陀後,開始了說法濟世的工作。他的足跡遍及恒河兩岸,凡是聽他說法的人無不深受感化而衷心信仰。

西達多經過45年的化度,80歲那年,成為釋迦牟尼。佛陀自知其舍壽的時間快到了,但仍要把握最後的時光。他把全體比丘們召集到毗舍離的大林精舍,作最後一次重要的教誨,然後便從毗舍離城向拘屍那伽城步行而去。沿途每經過一個村落,他都要停下來,向民說法,最後到了拘屍那伽城外的婆羅樹林。釋迦牟尼就選擇了這樣一處野外樹林,作為他入滅的地方。

釋迦牟尼涅槊之後,弟子們悲痛萬分,把釋迦牟尼的遺體運到了拘屍那伽城。7天後,在古印度恒河流域拘屍那伽城郊外的草地上,弟子們點燃了一堆香木,佛祖身上頓時升起了縷縷輕煙,直上九天。待到焚燒遺體的大火熄滅,弟子們收拾灰燼時,驚異地發現,未燒化的一節手指骨、四顆牙齒、一片頭蓋骨及數根頭發,佛祖的真身遺物中,竟然還出現了星星點點的圓珠狀的結晶體,有白的、黑的、紅的。仔細一看,那白色的是骨質,黑色的是發質,紅色的是肉質。眾弟子俯首合掌,深深敬服佛祖的修行高深莫測。弟子們便將這奇異骨燼顆粒和遺物稱為“舍利”。將釋迦牟尼火化後的骨灰裝在一個金瓶裏,安放在國君的大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