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元朝末年,統治者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及長期戰亂,使社會經濟及中國人民同亞非人民經由海上進行文化交流遭到嚴重的破壞。在明朝初,“土地荒蕪,居民鮮少。”戰爭破壞最嚴重的山東、河南,竟“多是無人之地”。從開封到河北,“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在這種情況下,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係列休養生息、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如獎勵墾荒、減輕賦稅徭役、興修水利、嚴懲貪官、抑製豪強、解放奴婢、鼓勵發展經濟作物、改革工匠服役製度、保護和扶植商業等。這些措施的實行,促進了明初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明初農業的恢複和發展。農民的辛勤墾種,耕地麵積迅速擴大,糧食總產量不斷增加,經濟作物如棉花等種植麵積也不斷擴大。到了明成祖永樂年間,布帛、絲絹、棉花絨等已成為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冶鐵、鑄銅、造船、織染、陶瓷、造紙、印刷等行業,在生產量、質量、技術水平等方麵都超越了前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包括羅盤針的使用、航海經驗、航海知識及航海水手的培養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商業城市的繁榮。全國出現南京、杭州、蘇州、揚州、廣州、福州、寧波等30多個著名商業城市。
由於明太祖朱元璋31年的勵精圖治,推動了明初社會經濟的發展。到了明成祖朱棣時,社會經濟繼續向前發展,國力日趨強盛,出現了全國性的封建經濟繁榮局麵。麵對這一切,朱棣感到非常自豪、驕傲。他想,國內統治已經十分鞏固,經濟繁榮,貿易活躍,下一步應該發展很早以前中國人民同亞非人民經由海上進行文化交流關係,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係。朱棣自認是“奉天命而君主天下”的,要海外各國臣服,都來“朝貢”。朱棣和曆代封建帝王一樣,宣揚國威,耀兵異域,中國富強。朱棣心想,假如建文帝朱允墳沒有死,跑到海外的小島上,再跟國內的舊臣秘密聯係,有朝一日反攻回來,豈不是一件麻煩事。為此朱棣想派出一支強大的船隊,前往“西洋”諸國,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讓海外各邦臣服;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係,擴大同海外各國的貿易往來,換取一些國內缺少的物質,以滿足統治階級腐朽生活的需要;尋找建文帝朱允墳的下落,以防不測。
朱棣提出前往西洋諸國,這“西洋”這一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時候,所指的地域是不同的。在明朝初期,“西洋”是指蘇門答臘島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海岸一帶地方。明成祖朱棣決定派遣出使西洋的船隊,便要挑選一個能幹的人為正使,並負責統領船隊。第二天金雞三唱,曙色朦朧時,朱棣升殿,文武百官進朝。隻見淨鞭三下響,文武兩班齊。朱棣皇帝說道:“今日文武百官會集這裏,朕有旨意,百官細聽敷宣。”
百官齊聲道:“萬歲,萬歲,萬萬歲!有何旨意,臣等欽承。”
朱棣說:“朕今日富有四海之內,貴為天子,上承千百代帝王之統緒,下開千百代帝王之將來。為顯示中國富強,為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係,朕決定組織一支船隊,選派一位能幹之人擔任正使,出使西洋各國,你們看誰能擔當此重任?”
一位大臣手執象簡,走上前來,說道:“陛下,臣推薦一人擔任正使,出使西洋。”
朱棣忙問:“噢,愛卿快講。”
“臣推薦內官監太監鄭和。”
朱棣帝不解地問道,“愛卿,這麼多文臣武將、公侯駙馬你不推薦,為何偏偏推薦一位宦官?”
那位大臣回答道:“陛下,臣之所以推薦鄭和,因為陛下對鄭和非常信任;鄭和智勇雙全,知兵習戰;鄭和熟悉伊斯蘭教、佛教,去西洋各國比較有利;鄭和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他擔當正使合適。”
朱棣說道:“既然三保太監鄭和能擔當正使,出使西洋,那就快傳旨意,宣他進朝。”即時朱棣傳下一道旨意。
鄭和接到旨意急忙跑進朝來,磕了頭,謝了旨。
朱棣帝說道:“朕今日任命你為正使,率領船隊,出使西洋各國,你願意嗎?”
鄭和回答道:“奴婢仗著萬歲爺的洪福,情願立功海上,萬裏揚威。”
朱棣皇帝說道:“那好,著印綬監遞印、中書科寫敕與鄭和。”。
鄭和掛了印,領了敕,謝了恩,速去準備船隻、人員,擇吉日開航。鄭和迅速組織起一支出使西洋的船隊。他率領的這支船隊,規模大,組織嚴密,是十五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鄭和船隊規模的宏大,首先表現在船舶的數量大,種類多。船隊有大海船60多艘,連中小船隻在內,多達200多艘。分5種類型:一種叫“寶船”,是鄭和船隊的主體。鄭和下西洋時所攜帶的各種物品,從西洋換回來的奇珍異寶都在這種寶船上。最大的寶船有九桅,長44丈4尺,寬18丈,載重800噸,可容納千餘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二種叫“馬船”,有八桅,長37丈,寬15丈。三種叫“糧船”,有七桅,長28丈,寬12丈。第四種類型叫“坐船”,有六桅,長24丈,寬9丈4尺。五種叫“戰船”,有五桅,長18丈,寬6丈8尺。船舶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鄭和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船隊。這支龐大的船隊,在當時沒有一個國家的船隊能夠與之相比,就是近百年後歐洲航海家的船隊與之相比,也要遜色許多。公元1492年,哥倫布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開始美洲航海探險時,隻有3艘帆船,90名水手。最大的船隻“聖瑪利亞”號,隻有250噸,不過是鄭和船隊大船的十分之一。哥倫布航行了一個月,一艘船就被大海吞噬了。另外兩艘船抗不住大西洋的風濤,千瘡百孔,漏水嚴重,最後總算勉強到達了美洲。公元1479-1498年,葡萄牙海軍大將凡斯科·達·伽瑪遠航印度的船隊,是葡萄牙國王麥紐爾親自派出去尋找香料產地的。按照葡萄牙航海家的評價,他的船舶是亨利公爵革新葡萄牙船業後的產品,是當時歐洲最好的船。但達·伽瑪的船隊隻有4艘船,旗艦也隻有80英尺(不到25米)長,載重量120噸,另外還有100噸的一艘,50噸的一艘。這3艘船的總噸位,還不到鄭和一艘大船的八分之一。葡萄牙他們返回裏斯本時,隻剩下2艘小船,海員生還者還不到一半。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船隊,也不過由5艘帆船組成,其中130噸的2艘,90噸的2艘,60噸的1艘,總噸位也隻不過是鄭和船隊一艘大型寶船的五分之一。麥哲倫這支船隊回到西班牙時,隻剩下一艘船,265名水手生還者隻有18人,麥哲倫本人也死在異鄉。如此,他們的遠航之所以損失嚴重,船小抗不起風浪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從另一方麵說明,500多年以前,我國建造眾多的大型海船,造船技術達到了當時世界上的最高水平。也表明了明朝前期我國在經濟、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等領域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充分體現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