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崇濮王的爭論中,趙曙盡顯其不凡的駕馭之術,不惜犧牲台諫官,以表明自己對韓琦和歐陽修等人的極大信任與重用,舍得他們感恩圖報,盡職盡責,輔佐自己。
趙曙勵精圖治,手下又有韓琦、富弼、歐陽修等有才之人為輔,北宋朝政為之一新。但這時,西夏卻加緊了對宋朝的入侵,使趙曙不得不再謀國防,抵抗入侵。
對西夏的入侵,趙曙還是先以和為貴,遣使訪問,之後采納韓琦的建議,征召義勇軍15萬人守邊,又任命了一批將領以抵擋西夏的入侵,然後趙曙便以為可高枕無憂了。但事實與他所幻想的恰恰相反,西夏軍屢次入侵,成為北宋西北邊境的一大患。
而在朝廷內部,盡管趙曙想方設法地解決自仁宗以來的冗官問題,但囚沒有采取切實可行的有力措施,反而使之愈演愈烈。趙曙對當時皇親國戚的奢侈糜爛也感到非常氣憤,曾多次想下決心處理,但每次都在貴族豪強勢力的反對下,不得不雷聲大而雨點小。
外圍內憂,弄得趙曙焦頭爛額,不堪應付,終於在公元1066年舊病複發,臥床不起,日漸沉重,到最後競失去說話能力。在病魔的折磨下,這個想勵精圖治的皇帝終於忍受不了,撒手而去。
神宗趙頊
(公元1048年~公元1085年)
在位時間: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
曾用年號:熙寧、元豐
諡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常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
聖孝皇帝
廟號:神宗
安葬地:永裕陵
公元1048年,朱英宗長子趙頊出生。
公元1067年,趙項即位,是為宋神宗。
公元1069年,趙頊任命王安石為副相參政知事,開始變法。
公元1076年,趙頊派兵前往反擊交趾,將交趾打敗。
公元1077年,趙項派兵討伐西夏,取得大勝。
公元1081年,趙項再次派兵討伐西夏,結果被打得大敗而歸。
公元1086年,被再次罷相的王安石病死。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享年38歲。
宋神宗和北宋的其他皇帝不同,是個比較有性格的皇帝。兩宋自家太祖始,就以孝為治國之本,而這種所謂的“孝”,其實是唯唯諾諾。宋太祖自己的皇位就來得非常不光彩,為了鞏固自己趙家的統治,避免被手下擁有重兵的大臣篡位,所以宋大祖趙匡胤在建國之初就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進行防備。不僅如此,他還在精神上加以浸染,使得封建的“忠孝”深入朝野上下之心,以至於自己的子孫也變得隻會奉行祖宗之法,而無絲毫創新之念,弄得到北宋中期,國勢已大為衰竭,社會矛盾也逐漸膨脹。而宋神宗卻是個“另類”,他任用王安石實行新法,總算讓北宋中期的國力有所恢複,總算在屢敗於遼、西夏之後取得了一次久違的大勝。不過宋初所製定的立國之策已深入人心,改革最後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宋神宗也隻得無奈的死去。
立誌圖新推行新法
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死,立為太子不久的趙頊倉促即位,是為神宗。趙頊即位之時,社會矛盾已經比較尖銳,宋初以來就出現的冗官、冗兵、冗費“三冗”問題愈演愈烈。宋初製定的一係列製度,已經有很多地方不適應社會的現實狀況,百姓日生不滿,小規模的起義也此起彼伏,因此必須在政治、財政、軍事等方麵進行一些改革,才能有效地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宋仁宗其實已經發現這些問題,但在施行過程中,由於遭到強大的阻力,他在位時的慶曆新政很快就流產了,主持改革的範仲淹也被迫下台。
血氣方剛銳意求治的宋神宗趙頊下車伊始,就急於尋找一個能夠全力幫助他改革的大臣作為臂膀。王安石就這時脫穎而出了。王安石在地方為官多年,親眼看到當時社會問題的嚴重性。他曾給當時的皇帝仁宗上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宋仁宗沒怎麼看,未即位的趙頊倒看得很仔細,因而非常欣賞王安石。趙頊即位後,就把王安石召到身邊。第一次召見王安石時,心急的趙項就問他治國應當先作什麼。王安石的一番回答令趙頊耳目一新,於是命王安石寫出《本朝百年無事劄於》,討論北宋先帝的治國之道。
趙頊看後大喜,便於公元1069年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即副相),並親自督促王安石提出並推行了一整套新法。
新法分為“富國”、“強兵”和改革科舉製度三個部分。富國部分包括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強兵部分包括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新的科舉製度主張以經義取士,應試者不再考試詩賦、帖經、墨義之類,而以詩、書、易、周禮、禮記為本經,以論語、孟子為兼經。同時,對太學進行了改革,實行“三舍法”。初入學的為外舍生,不限名額。以後經過考試升為內舍生,名額200人。內舍生經過考試升為上舍生,名額100人。上舍生中品行優異者可不經考試直接授予官職。
改革命令一出,朝野大嘩,新法中許多措施直接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改革,加上新法本身有許多不足,所以幾乎各項新法都遭到強烈反對。而遭到反對最多的就是侵犯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免役法和市易法。一時朝野內外,反對聲四起,就連太皇太後、皇太後和神宗皇後也站出來表示對反對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