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宋、遼、金朝大事記(3)(1 / 3)

趙光義逐漸年老,皇位繼承的問題也逐漸顯得重要起來。本來趙光義想立為皇嗣的是長於趙元佐,但趙元佐在聽說叔父趙廷美死後,悲憤不已,逐漸產生精神問題,對手下經常是亂砍濫殺。後來趙光義命大醫診治,稍有好轉,遂大喜而設宴,惟獨沒有邀請趙元佐參加。趙元佐知道後,竟大怒而縱火燒自己的楚王宮,於是趙光義大怒,將趙元佐削去封號,廢為庶人。遂於公元995年,立趙元侃為太子。至此,自趙光義即位以來的皇位繼承問題才算最終得到解決。趙元侃即後來的真宗。自真宗至南宋高宗,六代八個皇帝都是大宗一係子孫。直到高宗趙構,因無子,領養太祖七世孫立為太子,即孝宗,以後的八個皇帝又轉入太祖一係。北宋南宋各九個皇帝,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並稱“祖宗”,他們的後代各有八個做了皇帝。兄弟二人輪流當皇帝,其後代也輪流往複,一個也不多,一個也不少,並且北宋亡在太宗一係手裏,南宋亡在太祖一係手裏,真可謂平分秋色了。

公元997年,趙光義去世,享年59歲。

真宗趙恒

(公元968年~公元1022年)

在位時間: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曾用年號: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廟號:真宗

安葬地:定陵(今河南鞏縣)

公元968年,趙光義第三子趙恒出生。

公元995年,趙恒被立為太子。

公元997年,趙恒即位,是為宋真宗。

公元1005年,宋遼澶淵之盟簽訂,次年西夏向北宋稱臣。

公元1022年,趙恒病死享年55歲。

太宗的第三個兒子趙恒自幼就很聰明,深受伯父太祖和父親太宗的喜愛。在被封了一堆王後,趙恒終於在公元995年夏被立為皇太子。趙恒成為太子後,與身為宣政使的宦官王繼恩產生矛盾,王繼恩害怕趙恒當了皇帝後,沒有他的好果子吃。於是趁公元997年春,太宗病重的時候,與太宗李皇後、參知政事李昌齡、知浩胡旦等密謀,準備立趙恒的兄長趙元佐(原名德崇)。幸好宰相呂端瞧出端倪,果斷在太宗駕崩前將趙恒找到,並在太宗靈柩前即位,這才保住了趙恒的帝位。公元997年,太宗死,趙恒即位,是為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後,便下詔表明了自己銳意改革,立誌圖強的決心。趙恒首先將擁立有功的呂端、老師李至和李沆、宿將曹彬及富有才略謀議的向敏中和夏侯嶠等人提拔到政治核心,輔佐自己進行統治。然後貶黜和流放參與廢立的李昌齡、胡旦及1繼恩等人,使得朝中再無與自己意見相左之人,並下詔宣布,朝廷內外的文武百官都可以上書勸諫,議論時政。

在趙恒的統治地位鞏固後,便著手整頓吏治,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以解決機構臃腫、貪汙腐敗、官吏冗濫、選舉作弊等突出問題。趙恒也很注重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他下令進行改革科舉製,發展學校教育,在《勸學文》中,曾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如此極端的利祿觀作為勸學手段,使眾多的讀書人趨於科場。學校教育自宋初以來,官學甚少,以書院為主要教學形式的私學逐漸興盛起來。對引類書院,趙恒也給予了扶持。

在實行政治改革的同時,趙恒也很關注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的方法和手段。他采取了勸課農桑、賑恤災民、減罷徭役、廣興屯田、獎勵墾荒等等發展生產的措施。

由於趙恒在即位之初的幾年中,廣開言路,銳意改革,勤政治國,因而出現了後世所稱的鹹平之治的小康局麵。

趙恒在國家的治理上能采取一些強硬措施,但麵對來自北邊的契丹政權和西邊的黨項政權的軍事威脅時,趙恒卻非常膽怯懦弱,並沒有信心也沒有勇氣與之對戰,而是采取經險設防的策略,開辟邊地河道、水塘,種植水田,作消極防禦。但契丹軍隊還是南下了,以秋風掃落葉的速度,迅速南進到澶州一帶。消息傳來,趙恒嚇得不知所措,朝中大臣多數也是膽小鬼,紛紛主張南逃以躲避契丹的進攻。而宰相寇準主張和、極抗戰,並力請趙恒北上親征,趙恒隻好硬著頭皮北上澶州。集結到澶州周圍的幾打擊宋軍見皇上親征,無不歡聲雷動,備受鼓舞,士氣大振,前線人民也紛紛協助官兵打擊敵人。深入宋境的契丹軍見此形勢,隻得派使請求罷戰議和,此議正中趙恒下懷,立即答應了契丹的請求,在寇準的堅持下,趙恒以不割地為原則,答應每年給契丹銀30萬兩絹30萬匹,從而達成協議,罷戰言好。黨頊政權見契丹與宋罷戰言和,也遣使入宋,奉表稱臣,趙恒也照給銀絹。

趙恒以巨大的代價,換取了與契丹、黨頊的和好關係,使宋朝的西部和北部邊防暫時平安無事。澶淵之盟後,趙恒所擔憂的外部威脅暫時緩解,但朝廷內部矛盾卻日益激化。

戰後不久,趙恒把主和派王欽若召回京城,王欽若伺機進讒趙恒,使得趙恒將耿直的寇準以“過求虛譽,無大臣禮”為由罷相。此後朝中盡為王欽若等奸佞小人當道。引後的趙恒,再無禦敵之決心,也無治國之勵誌,每日沉浸在天降祥瑞的迷信之中,將大權交給了王欽若等一班小人,於是朝政日亂,國力漸衰。